作者:尔童辰编辑:龙方媛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2月3日,随着一条微博热搜#陈薇#,“陈薇”这个名字才渐渐进入大众视线。陈薇和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算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研制新型冠状病*疫苗,陈薇被视作“种子选手”。早在1月26日,陈薇和她的团队就抵达了武汉。从进驻疫区的一刻起,他们就开启了“忙到飞起”模式,经过4个昼夜的赶工,一座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其实,这已经不是陈薇第一次与病*作战。早在年,她就与SARS病*短兵相接,年埃博拉病*爆发,她更是成功研制出疫苗。01
巾帼之花,
“与*共舞”29年
陈薇专门研究烈性病的抗病*药物。炭疽、鼠疫、天花、非典、埃博拉……这些骇人听闻的传染性病*,陈薇却与它们共“舞”了多年。年,陈薇清华硕士毕业,签约了深圳一家生物公司,即将过上高薪白领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帮导师取一份抗体,走进了*事医学科学院。那里尖端的研究课题和先进的科研设备震撼了她,也吸引了她。她主动找上门,要求参*。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进入部队,她才发现,面对的是她不曾想过的困难:遵守*队严格的纪律,忍受实验室的单调枯燥,攻克科研路上想象不到的难题……陈薇还是一一克服了,而且一做就是29年。多年如一日的磨砺和坚持,她成就非凡。
年,
“非典”在全国各地陆续爆发,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对SARS病*展开研究,率先分离出非典病*的元凶。
她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非典”有抑制作用。
为验证药物的效果,她率先走进了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
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次进去呆八九个小时,为与疫情抢时间,期间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
经过50多天的连续奋战,陈薇团队研制的广谱抗病*药物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4万名预防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年,
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在余震不断中率队入川,艰苦战“疫”两个月,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北京奥运会期间,
她又参与“*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进驻20个主要场馆,成功处置多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年,
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并向欧美国家扩散,全世界谈“埃”色变。
已研究埃博拉病*10年的陈薇,发现病*发生了变异。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西非一线去,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
在塞拉里昂,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攻关、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基因型埃博拉疫苗,成功了。
她为疫区的无数生命,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年,陈薇晋升为少将。
年,她与屠呦呦一起,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年,53岁的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2
穿上了这身*装,
一切都是我该做的
多年后,陈薇发现同班甚至同级同学里搞科研的没几个人。许多同事转业前对她说,陈薇,你少搞些“魔*”课题研究。可一想到各种致命的微生物,不仅是战时敌人手中的武器,更是大规模疫情的罪魁祸首,给人类生命造成极大威胁,陈薇就无法停下脚步。她要为生命铸造生物盾牌。实验室成了她常待的“家”,经常连大年三十也不例外。一年天,加班到深夜更是常态。32岁那年,陈薇当了妈妈,一个月的产假过后,她又回到了实验室。非典时,因为与病*零距离接触,陈薇被隔离了起来。多天没有见到家人,4岁半的儿子思母心切,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他忍不住隔屏亲吻。科研路上不仅有孤独辛酸作伴,也常伴随着挫败曲折。陈薇依然记得,有次除夕夜,她回去看了下公婆,再返回实验室,只见地上一地的液体。辛辛苦苦做了两个月的细胞实验,顷刻间化为了乌有。满腹心酸的陈薇忍不住大哭,她心中一直涌现着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过,乐观的陈薇觉得苦和累是做科研的常态,别人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不同于一般科研,与烈性病*打交道的陈薇面对的是各种足以致命的病原体,稍有不慎,就有生病的危险。非典肆虐时,她和同事到广州一线采集非典标本,在实验室每天与高浓度的“非典”病*零距离接触,随时都有感染的可能。在西非塞拉利昂,传染病特别多,面对未知的风险,陈薇主动走进志愿者中,查看疫苗的接种情况。她甚至还去了一家孤儿院,那里的48个孩子全都因为埃博拉病*失去了亲人。有很多人问她,你每天与这些致命的病*面对面,你就不怕吗?陈薇每次都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穿上了这身*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冲在一线中的一线,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默默抗“疫”29年。她说:“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它理由。”03
雷厉风行,
不改其浪漫诗意本色
熟悉陈薇的人都知道,她走路快,说话语速快,工作节奏快。这让周围的许多男性同事自叹弗如:“她的思维非常敏锐,能够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总是跟不上她的节奏。”留着干练短发、雷厉风行的陈薇,学生时代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科学家。曾经同学们都认为,如果要搞科研,几乎最不可能的人是陈薇。作为校园的文艺活跃分子,清华周末食堂舞会,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还到处去拉人,自己组织舞会。这个长发飘飘的女孩还喜欢文学,她编过刊物,经常发表一些小美文。就连她的爱情,也始于一次浪漫的邂逅。23岁时,陈薇去泰山旅游,在北京开往济南的一列火车上,因为没买到坐票,有一个乘客腾出了一点儿空位,招呼她去坐。这个人叫麻一铭,后来成了她的丈夫。临下车前,麻一铭要了陈薇的电话号码,后来就对她展开了追求。麻一铭比陈薇大12岁,两人走到一起,遭到了方方面面的反对。后来的事实证明,陈薇没有嫁错人。婚后,丈夫承包了家里的事务,让陈薇一心一意搞科研,没有后顾之忧。他甘心做陈薇“背后”的男人,坚持不让陈薇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能的“浪费”。陈薇经常工作到忘记时间,丈夫既心疼又无奈。他就在能看到妻子实验室灯光的对面楼里,默默地守护和等待。无论春夏秋冬,一到晚上11点,麻一铭就雷打不动地等候在办公室外,接上刚结束工作的妻子,两人手牵着手,一路说说笑笑着回家。有了爱人的深情支持,陈薇风风火火、心无旁骛地冲在科研的道路上。出生于浙江兰溪的陈薇,有着江南女子的婉约。她衣橱里最多的衣服是旗袍,尽管没有多少机会可以穿上,还是喜欢一件件买来,挂在衣柜里。她说,旗袍是一种象征符号,代表着中国女性的委婉、自信、优雅。她爱养兰赏兰,还特别喜欢充满母性光辉的艺术品。陈薇很少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她也不勉强儿子去做一名科学家,而是希望儿子“能娶自己爱的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言为心声,陈薇自己不正是这么做的吗?
参考资料:
1.央视网CCTV7*旅人生《陈薇:“与*共舞”的日子》
2.中国*网解放*报《陈薇研发埃博拉疫苗开创先河》
3.中国青年报《陈薇:享受科研乐趣》
4.环球人物杂志《与“*”共舞29年!这位成功狙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的女将*,出征武汉》
5.澎湃新闻《入鄂抗疫的女少将陈薇:被视为《战狼2》人物原型》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情感帮助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