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微课设计与教学创新
【摘 要】在“互联+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教学逐渐走向了深入,微课已经成为引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一个标兵。本文围绕“什么是微课”“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应用微课”三个问题思考了微课的本质、设计、应用,阐述了内容微、时间微、学习微是微课的固有特性;分析了微课的设计是一种“微设计”,提出这种微设计要围绕“知识可视化、思维动态化、活动完整化、讲解故事化”四个方面进行重点设计;分析了微课是为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而生,提出了推进和深化微课应用的三个层面:第一,要引起课堂教学结构性的变革;第二,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第三,要引起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更新。
中国论文
【关键字】互联+教育;微课;翻转课堂;职业教育;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13-04
【作者简介】冯锐,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225127)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应用与传播、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等。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D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两个指导性文件。职业教育领域随之于2012年启动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3年首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微课大赛举办。什么是微课?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应用微课?什么样的微课是好的微课?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不断地困扰着职业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他们对微课的认识和理解不尽一致,而且在微课设计、应用上存在很多误区,这就造成教师们设计、制作的微课质量不高,微课应用没有达到变革传统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们期待微课给他们的教学实践带来改变,可实际上没有带来什么改变,或改变不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微课的本质
只有正确认识了微课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那么,微课的本质是什么?利用百度学术搜索引擎,可以搜到近二十多种主导和引领人们对于微课理解的定义。这些定义基于不同的视角和认识对微课内涵进行解读,有些定义是在教学资源层面,有些定义是在课程层面,有些定义是在教学活动层面,等等。可以说,目前对微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要给微课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很难,因为,一个小小的“微课”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微课确实是“微”,但它绝不“薄”“短”“小”,它与教育领域中的其他“课”一样,具有一定的理念、设计理论、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也有其固有特性。
(一)内容“微”
“微课”跟其他“课”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内容短小。一般来讲,讲授型微课主要讲授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个知识点应该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问题型微课主要引导学生解决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示范型微课主要示范关键的动作技能;实验型微课主要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及分析实验原理;讨论性微课主要聚焦一个主题集中讨论。总之,微课绝不像传统“课”一样聚焦大量系统结构知识。微课的学习内容短小,正好适应了移动互联时代知识的移动传播和碎片化学习情境,有力地推动了泛在学习、移动学习这种学习形式。
(二)时间“微”
时间短是微课的主要特征,但是短到什么程度才合适?不好严格界定。有些好微课只有几十秒,有些好微课也有近20分钟的。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观点,微课的时长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Philip Guo博士、Juho Kim博士后,以及edX工程副总裁Rob Rubi共同分析了edX上690万条视频观看记录及700万个观看行为数据,大数据分析发现:在edX上观看的视频无论多长,学生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6~9分钟是观看视频时长的一个拐点,超过9分钟的视频,学生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反倒会下降。例如9~12分钟的视频,学生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下降为5分钟;21~40分钟的视频,学生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只有3分钟。[1]这一研究表明,视频长度是迄今为止影响学生在线学习的最重要指标,短于6分钟的视频最吸引人。如果视频时长超过6分钟,则学生的参与度就会急剧下降。这一研究结论对于微课制作者确定微视频的长短是一个很实用的参考。
(三)学习“微”
微课除了在时间、内容上“小而精”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微学习”(Micro-Learning)。“微”不仅体现为构成微型学习的内容组块的知识含量微小,还包含对其品性格调,即对这种学习发生发展的认识以及学习参与者的学习心态的判断。[2]从微课所承载的知识属性来看,微课所包含的知识是被分解之后的单一的、松散的小知识,有人把它称为“碎片化”知识,[3]与微课这种知识属性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就是“微型”学习活动。“微型”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对知识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应用、分析、判断、评价的“微”;学生头脑内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的“微”;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微”;自然,与之相对应的认知策略、自我监控策略也是“微”的。这一点应该是“微课”和45分钟的传统“课”在学习方面最本质的不同,学生学习发生过程的“微”是“微课”的根本属性。
二、微课的设计
什么样的微课是“好”微课?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微课制作的技术层面,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炫酷的影像效果。但是,我认为,微课“好”与“不好”的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微课制作及教学应用中体现教学思想、贯穿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策略的最重要的工作,它是微课的灵*。
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学习环境设计、教学设计评价与修改等设计任务。[4]由于微课不仅是一种“络课堂”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类型,所以,微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特定性,是一种“微设计”。微课的设计在遵循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模式基础之上,更应该关注微课的“个性化”因素。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主题的确立、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传递这几个方面是微课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一)学习需求的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就是分析“需要学生学什么”,即确定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是微课设计最为重要又最为基础的设计环节,但教师往往轻视,这就会造成开发的微课定位不准或定位模糊。微课为“何”而开发?微课为“谁”而开发?这是微课设计开始环节必须搞清楚的两个基本问题。
不管是被认为微课源头的“一分钟微讲座”(micro lecture),还是可汗学院的“微视频”,微课都是为学生开展在线自主学习而设计开发的,而不是为教师设计开发。也就是说,微课应用的对象是学生而非教师。其次,微课是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如理解某个概念,掌握某个原理,分析某个问题等。一般而言,需要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来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出于教学的需要,例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需求分析”在微课设计中很重要的原因。
(二)教学主题的确立
一方面,微课的选题应该要与学习内容有关,让人一看就明白这节微课学的是什么。一节好微课最好只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或者一个知识点;另一方面,微课的选题应该得当,不宜太大或太小,正好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讲完讲清楚。不是什么主题内容都适合用微课这种形式来表现,也不是所有的主题内容都需要用微课来呈现。微课应该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或者学生普遍容易出错的问题。太浅或者太深的主题内容都不适合做微课:主题内容太深,几分钟时间讲不清、讲不透;主题内容太浅,就没有在线学习的必要。
(三)学习内容的分析
由于微课往往都是聚焦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所以微课的学习内容分析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性质,即该知识属于哪种类型、性质的知识。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人类习得的学习结果有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加涅认为,人的学习结果是不同的,不同的学习结果其内在的心理认知过程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就是根据不同学习结果的内在心理认知过程,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5]梅瑞尔提出了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原理。这两个教学设计大师提出的理论对于微课教学组织的策略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例如,微课的学习内容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知识类型,那就要按照动作技能类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合理安排教学事件,如言语指导、示范、练习、及时反馈等;微课设计要选用适于动作技能类知识类型的示范?D模仿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迁移。只有教学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内在心理认知过程相一致、相匹配,微课的在线学习效果才是最佳的。
(四)教学活动的组织
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主题的确立、学习内容的分析都属于教学分析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设计任务应该是根据前期的教学分析结果来确立教学策略,即开出“教学处方”。对于微课的设计而言,教学策略确立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内容传递的策略确立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过程是设计人员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学过程的确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又最为关键的设计任务。应依据“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情境学习等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在师生行为、内容呈现、活动组织等方面有所创新。例如,教师的讲解、启发、引导、展示、示范、总结、评析等行为要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思考、模仿、练习。一个好的微课必然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而绝不只限于记忆和理解知识。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问题解答型微课、案例分析型微课、技能示范型微课、活动展示型微课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中的情境学习、经验学习理念。
(五)教学内容的传递
确立教学策略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传递策略,就是如何有效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和传递给在线学习的学生,这就必然要涉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传递的途径。知识可视化表达是微课设计中应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指的是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6]微课设计一定要关注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和思维的动态化发展。可视化表达能够大大降低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促进动态思维过程的发生,加快知识的传播与创新。
知识的可视化表达有赖于它的视觉表征形式,我们可从知识的外在表达和内在表达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表、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将知识清晰、形象地表达出来;或在画面中用颜色线标识关键信息,在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提示性信息等,这就是外在表达。外在表达主要聚焦知识的形状、线条、色彩、点、线、面等因素。内在表达主要关注知识内在的联系、组织、展示方式和变化状态,如空间关系、结构关系、逻辑关系等。概念图、认知图、思维图、语意络等方式就是表达知识空间关系、结构关系、逻辑关系的内在可视化方式。知识的可视化表达是好微课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品质。
三、微课的应用
虽然中小学、高职中职乃至普通高等院校等都在积极推动微课运动,但大家并没有感觉到微课给传统教学带来所期望的变革和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微课应用上存在一些误区。
微课是一种上课堂,这种课堂绝不是用来进行上集体授课的,而是用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爱好、风格与微课内容或讲解过程进行互动,容易的内容可以快看,难懂的内容可以反复看,而且在观看的时候可以线上提问、做练习、做笔记,也可以跟在线观看的其他同学在线实时互动、分享和交流。这就是典型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 很多人认为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监控,学生很难认真地完成在线学习任务。其实,在微课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只是设计、制作微视频上传到微课平台,而且要根据微课内容设计一份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将这个任务单与微视频一起上传,供学生下载使用。学生要一边看微视频,一边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实际上是为学生创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一种方式,它明确告知了学生在线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它一般要求学生将知识的自我理解表达在学习任务单上,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它会要求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记录下来。所以,自主学习任务单能有效提高微课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及其应用。
当学生利用微课能够完成在线自主学习时,微课的教学应用潜力就非常巨大,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在课前利用微课自主学习,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拓展,实现了“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的教学效果。络教“知识”、课堂教“智慧”是翻转课堂给教学带来的新气象,它有效地将络教育和传统学校教育形式融合起来,而且变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随之教与学的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产生深刻变化。这也正是微课在当前引起学界、业界热捧和高期待的一个重要原因。
微课是为在线学习而生的,是一种在线学习资源。应对现有的络视频资源进行“微课化”改造。微课对教育产生变革可能不是通过改造课堂而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发展络教育与在线学习才能取得突破。[7]如果脱离这一根本认识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微课,必然会造成应用上的误区。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之中有一种应用倾向,就是运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或者仅仅辅助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讲解、示范等。微课的微视频可以用于对课堂教学的改良,也可以起到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但是翻转课堂及混合教学等现代信息化教学理念就难以得到有效体现,也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这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D2020年)》的应用目标。我认为,要深入推广微课的教学应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基于三个层面的考虑:第一,要引起课堂教学结构性的变革;第二,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第三,要引起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更新。
【参考文献】
[1]Guo?P.J.,Kim?J.,?Rubin?w?video?production affects?student?engagement:?an?empirical?study?of?MOOC?videos[EB/OL].[2015-9-16]http://
[2]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3]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4]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赵国庆,*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2).
[7]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