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好书榜书香安心,读以成己在上海书展寻找
TUhjnbcbe - 2024/6/14 18:51:00
00:34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上海报道

众多出版社的彩旗,在秋老虎热风中,震动翻飞,猎猎作响。读者们排起有序的队伍,奔赴他们心爱的图书或者作家活动。8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正式开幕。在全球多个大型书展取消或推迟的情况下,没有缺席的上海书展,在阅读之外,给予人们世界恢复的稳定感。

在一个网上平台购书更便利的时代,书展的意义何在?在一个特别安静的角落,你看到一本此前你从未知道,但你一旦看到就知道正是自己需要的好书,这一刻,你便和一个更好的自己相遇了。这就是书展的意义——扩大你的视野,开拓你的边界。封面新闻记者在书展现场浸泡,为读者精心搜罗、挑选了本届上海书展的十本好书。

年新冠疫情的到来,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它也提醒我们,人类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我们的身边,生老病死也总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的生命时刻。读一本书或许很难给你人生困境的终极答案,但它却最能成为带你通向智慧所在的光之隧道。通过阅读,让我们一起,都成为更好的自己。毕竟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安抚自己的内心,去应对动荡的世代。

《学以成己》

童世骏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哲学教授童世骏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调动工作了,我的工作从主要是解释世界转成主要是改变世界了。”这一年他就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年6月,他就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继续“改变世界”之路。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童世骏完全同意马克思所指出的改变世界的重要性,同时他还进一步认为:当我们作为哲学家、学者或某一领域专家来谈论改变世界的时候;当我们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体验经济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符号消费或者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超过实物消费的时代,来谈论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恐怕恰恰就是解释世界。

《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便是童世骏以“改变世界”的实践书写的“解释世界”之作。他从教育的角度观察和解释世界,有很多精彩的论述。在他看来,“成事”固然重要,“成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洪业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圣”杜甫何以荣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称号?《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本书会给你一份解释充分的答案。作者洪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年被聘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任大学文理科科长,先后兼任历史系主任、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院文科主任及导师等。洪业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然而他唯一一本专著却是研究杜甫的。年,哈佛大学出版了洪业用英文写就的杜甫传记《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英语世界的杜甫研究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迄今为止仍是海外汉学领域有关杜甫研究的最重要的著述。

洪业对杜甫的传记书写寄寓个人感情,全书译引杜诗达首,融合史事,逐一析释,力求考实诗人生平踪迹。译者曾祥波专研杜诗,研、译相得,译笔生动流畅。书后附原书索引、洪业自述杜甫传记写作文章两篇;另选录洪业英译杜甫巅峰之作七律《秋兴八首》,中英对照,可资赏鉴。此书中译本初版于年,年收入《海外汉学丛书》,此为全新修订精装本。

《六极物理》

严伯钧著

接力出版社

弦理论、黑洞、奇点、引力波、平行宇宙、时空弯曲、量子纠缠,这些炫酷的前沿物理奇观,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物理学专业背景,要深入理解它们,比较艰难。读读《六极物理》这本科普书,将会非常有助于你更接近物理学家到底在想什么。在这本书中,作者严伯钧从人感知世界的六个维度为切入点,通俗地讲述了极快、极大、极重、极小、极热、极冷,从六个极限概念中呈现的物理大厦全貌。书中还配有多幅科学漫画,并以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为主角,轻松幽默还原经典物理原理。

严伯钧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取得物理学、数学双学士学位,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硕士;攻读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博士,期间曾求学于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作为科普的一匹“黑马”,严伯钧擅长以严密的逻辑,轻松幽默地讲解硬核科学知识,深受年轻人欢迎,是粉丝众多的“网红导师”。

《泰晤士:大河大城》

彼得·阿克罗伊德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全世界。不能像以前那么方便“说走就走”的你,如果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可以读读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这套“读城”系列丛书:《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威尼斯:晨昏岛屿的集市》《孟买:欲望丛林》《泰晤士:大河大城》。每本书带你深入探索一座城。纸上神游,也会有不浅的收获。

一个帝国在她的河岸诞生。英里长的泰晤士河浓缩了伦敦的历史。当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目光,停驻在蜿蜒曲折的泰晤士河上方,他决定要为这条河流作传。《泰晤士:大河大城》就是一部以一条河流为中心的城市史。

作者从泰晤士河位于格罗斯特郡的塞伦塞斯特的源头写起,一直写到格雷夫森德以东的入海口——泰晤士河在那里投入北海的怀抱。书中富含大量细节,经济的、艺术的、历史的、政治的、地理的、神话的、地质的、生态的、气候学的、水文学的,着实令人眩目。作者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学术能力,以及带有英伦绅士般的文笔引领读者似行舟于泰晤士河之上,走进英国城市文化的褶皱之中。

《生死守护》

张平著

作家出版社

从《天网》《抉择》(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国家干部》到年《重新生活》、年的《生死守护》,张平的写作一直坚持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作。他的最新长篇《生死守护》依然是一部直面现实的社会政治题材小说。小说在龙兴市新一轮市政建设中拉开序幕,龙飞大道工程总指挥辛一飞面临来自或上或下、或明或暗的各种利益群体和地方势力的掣肘、冲击、诱惑、构陷和挤压,随之牵出的还有一起隐藏多年的重大文物盗挖走私案。辛一飞以及同辛一飞一样坚守使命的各个人物披荆斩棘、生死狙击,铺就一条通往希望的通天大道,誓死守护着人民的权益和未来。

延续一贯雄阔浩荡的写作风格,用快节奏高强度描绘了一场场博弈较量。张平直言:写得十分艰难。张平说:“想好的故事和细节,不断地被修改,被否定。有时候,一天只写几百个字。有时候,好几天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心之所向,情之所至,连自己也没预料到,故事的严酷和人物的悲壮,会如此的激越和令人震颤。”

《证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使女的故事》自年出版至今,已经成为当代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有“加拿大文学女王”之美誉,也是近些年的诺奖热门人选。年,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北美又掀起了新一轮讨论热潮。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再次推出《使女的故事》续作《证言》。年8月,这本书被引进中国。

《证言》讲述发生在《使女的故事》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逃出基列共和国15年之后的故事。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过去与未来在讲述中逐渐交叠,真相以令人惊叹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使女的故事》,阿特伍德曾被提名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并且获得了阿瑟·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说奖。

《米兰讲座》

余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余华60岁了。《米兰讲座》是他最新的一本随笔集。集结了余华至今尚未出版的精彩随笔,表达了余华对文学、生活和世界的深邃洞见,对喜欢余华的读者来讲,阅读此书不仅是一次美好的思想分享和阅读体验,更可以进一步深入作家内心,甚至获悉他最隐秘的创作思路、创作心得。余华的随笔语言灵动活泼,文笔简洁精当,对流行的观念进行批判与“突围”,呈现了当代中国文学中不太多见的深厚学养和创新能力。也让我们领略到享誉海内外的余华屹立在文学思潮前沿探索的新风貌。

对文学的谈论,占据了《米兰讲座》的大部分篇幅。如何描述文学,并不简单。对于余华来说,同样如此。“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文学里有一种东西我是知道的,就是文学来自叙述,而叙述的力量是什么我恰好知道一些,我就说说什么是叙述的力量。”余华深信文学的力量,“文学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的,任何情感、任何情绪,任何想法,任何景物,所有的任何都可以表现出来,而且可以用非常有力量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要看作者怎么去表现出来,这就是怎样去叙述的问题。”

《刚多林的陷落》

J.R.R.托尔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年年初,J.R.R.托尔金的小儿子、托尔金文学遗产执行人克里斯托弗·托尔金在法国普罗旺斯辞世,享年95岁。其生前编辑整理的最后一部托尔金作品《刚多林的陷落》中文版终于面市。继《贝伦与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后,《刚多林的陷落》作为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最终章,见证了第一纪元终于走向终结。

早已通过同名电影享誉世界的《指环王》(又名《魔戒》),只是托尔金笔下中洲世界的很小一部分。托尔金笔下还有“中洲三大传说”,分别对应《贝伦与露西恩》《胡林的子女》《刚多林的陷落》。其中《刚多林的陷落》在中洲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托尔金教授在年写给W.H.奥登的信中提到刚多林的陷落的传说时说它是“这个幻想世界的第一个真正的传说”。

《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

祝勇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厚重的宫墙,并不能把宫殿隔开,使它自外于世界,沦为一座华丽的孤岛。实际上,自元代以后,人类就启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身份不同,心思各异,却一头扎入奔向东方的漫长旅程。书写故宫,就是书写整个世界。从沈阳到北京求学、闯荡,入藏地,远渡重洋,辗转多地,故宫一直是祝勇血脉里深藏的文化故乡。新散文、历史书写、纪录片、影像表达,他一直在以个性化的创作,尝试打开六百年紫禁城的更多可能。《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是“故宫书写者”祝勇最新的随笔集,也是目前他唯一一本具有回想录性质的作品。祝勇在书中回顾了过往三十年的围绕故宫的各种创作尝试。无论是其个人生命经验的感性流露,还是近二十年来对故宫书写的深情厚爱,都令人动容。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

(美)加里·保罗·纳卜汉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们先适应了以畜牧为主的生活方式,然后才逐渐发展出对乳糖的耐受能力以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基因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诱导改变,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当人类开始进入畜牧时代,我们也同时为自己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进化压力。”

在这本书中,纳卜汉探寻隐藏在我们体内的历史记忆,从饮食的角度分析,分析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基因的关系。他用浅显的语言、丰富的例子以及科学的依据说明“吃的对不对,要看基因是不是匹配”,因为人类的基因与当地环境协同进化,健康饮食应考虑基因的多样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书榜书香安心,读以成己在上海书展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