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圣经的世界带你到跨越两千年的历史现场
TUhjnbcbe - 2024/12/15 17:54:00

在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总统手按《圣经》宣誓。为什么手按《圣经》而是不是《宪法》宣誓呢?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指出:

“我提醒各位议员,是上帝赋予了总统权力来捍卫宪法,而不是宪法赋予了总统权力来捍卫上帝!”

从此,美国总统手按圣经宣誓,就成了惯例,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圣经》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圣经》是什么?《圣经》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还是融汇了西方社会早期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文献汇编。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孕育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它既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圣经》作为西方人的文化基因,深深刻入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中,代代相传。

这样一部重要经典,不仅本身值得一读(这是针对非信仰的朋友来说的),了解一下它的形成史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圣经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带领读者,跨越过两千年的历史,来到《圣经》这本书形成的历史现场,看它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吸纳多个民族的智慧而形成。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德雷恩(JohnDrane)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教授,对圣经和基督教神学研究功力尤其深厚。他曾写过《旧约概论》和《新约概论》,虽然非常专业,但在欧美图书市场曾雄踞畅销书榜。

这本《圣经的世界》,集他之前研究成果的大成,但更加注重面向大众读者,专为普及而写,语言深入浅出,史料图片丰富。对于希望了解古代历史和思想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通俗读物。

书影

一、时间里的《圣经》:始于石器时代,止于罗马帝国

《圣经》的篇章之中蕴藏着古以色列民族的文学宝藏,同时也涵盖了迄今所知的世界文明形成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始于石器时代,止于罗马帝国时代。它以独特的方式熔史诗故事、历史记载、人物传记、说理议论、散文诗歌等于一炉,故而本书作者称之为“文库”。我们知道,《圣经·旧约》的主体是犹太民族的历史记录,但文化是有所传承的,最早的人类生活印记不避免会以各种方式在不同族群之间传播,并保留在各民族的古籍中。在《圣经》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人类文化的碎片,甚至上溯到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

1、《圣经》记载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作者认为,创世记卷前面的一些章节,毫无疑问可以追溯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就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包括现在的伊朗和伊拉克,还有叙利亚和土耳其的部分地区。

人类已知最早的一些定居点就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大约在公元前年的时候,这里的城市共同体开始形成真正的地区城邦国家。欧贝德人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从集体生活进化到了更加复杂的居住方式,很快兴建了规模较大的城市。

其中的两座城市——乌尔和乌鲁克都出现在希伯来圣经的叙述中:乌尔(吾珥)被认为是亚伯拉罕及其家族的最初故乡,乌鲁克(圣经中称为“以力”)是与创世记10:10中名叫宁录的“英勇的猎户”有关联的几个城市之一,它也在很多世纪之后的故事中出现过(以斯拉记4:9)。

2、《圣经》创世故事源自于古亚述文献

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之间,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收集了大量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各民族的习俗传统,刻写在数以千计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这些泥板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献,其中与创世记第1章第1节到第2章第4节的记述最为相似的,是以阿卡德语写就的古老传说“创世史诗”。

在亚述巴尼拔的时代,一年一度庆祝新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在巴比伦神庙里诵读这部史诗,它是歌颂神衹马尔杜克的赞美诗。这部史诗告诉我们,在最初只有原始混沌的漆黑之水存在,它们被人格化为原始神阿普苏(Apsu)和提阿玛特(Tiamat),然后他们诞下了各种各样的神衹,代表着组成宇宙的各种元素。

后来,那些年轻气盛的神祇们发动了一次反对原始混沌之力的革命,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阿普苏被了魔法杀死,提阿玛特被一分为二,马尔杜克用其中的一半创造了坚固的天空(苍穹),另一半造成了平坦的大地。

这个故事,在更早时期的苏美尔语版本里,神的名字唤作安努(Anu)、恩利尔(Enlil)和尼奴塔(Ninurta)。基本的主题一直是相同的,尽管顺序是,光是从水组成的混沌之中出现,然后是天空、干燥的陆地、太阳、月亮和群星,最后是人类,之后创造者或者说创造者们去休息。

人类通常被描述为是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创造出来的,这两种方法都与大地上的泥土联系在一起。描述中的一种方法是他们产自土地之中,跟种子发芽成为植物的方式很像,另外一种描述认为他们是像陶罐那样用模子造出来的,所使用的黏土是土壤和神之血液或唾液的混合物。

一旦人类被创造出来,神就可以轻松了,因为造出人类是让他们为神工作的一一直到他们变得数量庞大,这时发生了一次大洪水,用来控制人口的数量。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它与创世记传说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如此明显和详细,显然是出自同样的文化母体。

3、诺亚方舟故事的另一个古代版本

大洪水的故事在苏美尔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也有对应故事。吉尔伽美什被认为是乌鲁克的国王,在公元前—前年统治着某个地方。曾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但是故事中出现的一个人物基什的恩美巴拉格西,经过考古发现证实是真实存在的,其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年,据此推测,吉尔伽美什有可能也是真实存在的人。

吉尔伽美什的朋友恩奇都死后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不会长久,是决心去寻找永生的秘密。他找到得到永生的前辈乌特—纳皮什提,向他询问关于永生的事。乌特—纳皮什提告诉他说,他要想得到永生,就必须l从海底找到一种使人返老还童的仙草。

谈到这里,乌特—纳皮什提岔开了话题,向吉尔伽美什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大洪水中逃生的故事。在大洪水发生之前,具有神奇智慧的神伊亚就警告乌特—纳皮什提,其他神灵,特别是恩利尔已经决定降洪水在世上。伊亚劝他造一条船,他照办了。

这条船实际上是一个大方盒子,与挪亚的”方舟”不同。把方盒子内外都涂上沥青之后,他就在里面储存食物,并把全家和家里的物品都搬进去,同时进去的还有各种动物和手艺人。大雨连续下了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末了,除去汪洋一片之外什么都看不到了。十二天过去了,乌特—纳皮什提的船搁浅在一座山上。他从那里先后放出了鸽子和燕子,它们都返回到船上。

后来,他又放出了乌鸦,这时水已经退去,乌鸦没有回来。乌特—纳皮什提从“船”里出来后,向诸神献祭,诸神像苍蝇一样都来欣赏祭牲的香味,并且保证今后再也不降下洪水。它们还赐给乌特—纳皮什提和他妻子永生。

这个故事与创世记传说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如此明显和详细,显然它们是出自同样的文化母体。不过,创世记采用了广泛理解的传统隐喻的方式,然后赋予了它完全不同的解释观点,这是圣经的启示能够被置于许多不同的背景情况下进行思考研究的一个早期实例。

诺亚方舟

二、罗马帝国曾迫害基督徒,但基督教最终在罗马走向成熟

当基督教开始在加利利的乡下地区活动时,它的扩张之势迅猛不可阻挡,很快就超出巴勒斯坦地,进入了罗马帝国的主要城市。

早期教会的成长与罗马城市的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罗马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种族和阶层的熔炉,这个全新的信仰可以在这里牢牢扎下根并在各类人群的渴望中寻找到共鸣。腓立比城是退休人员的集合地,主要居住着前军队士兵和前官员们,哥林多城脏乱破旧,有着道德败坏和鱼龙混杂的名声,基督教的思想触动了这些彼此之间很少有共同之处的人们的心弦。

另一方面,基督徒被视为罗马政体的威胁。在罗马的受过教育的精英圈子里,基督教被当做是迷信的无稽之谈,只会鼓动人们蔑视公民信仰的传统习俗。

尊重法律是罗马宪政的核心,传统信仰和国家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基督教被视为威胁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随着早期教会在罗马的影响越来越大,罗马皇帝对教会越来越注意,甚至开始迫害基督徒,如尼禄。

尼禄是著名的暴君。公元64年一场大火席卷罗马城,尼禄抓住这一机会展开迫害基督徒的恶行。大火从大竞技场的东端开始蔓延,而那里靠近毗邻卡佩纳门的犹太人居住区。尼禄曾经谴责过犹太人,但是在克劳狄驱逐过他们之后,他已经允许他们回到罗马城。但此时,尼禄却对他们大肆迫害。据塔西佗《编年史》记载:

大量的人被判了罪,这与其说是因为他们放火,不如说是由于他们对人类的憎恨。他们在临死时还遭到讪笑。他们被披上了野兽的皮,然后被狗撕裂而死,或是他们被钉上十字架,而在天黑下来的时候就被点着当做黑夜照明的灯火。尼禄把自己的花园提供出来作为游览之所,他还在他的竞技场举行比赛,他自己则穿着驭者的服装混在人群里……

基督教会的两位领袖人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处死的:彼得被头朝下倒钉死在十字架上,以恶意地讽刺耶稣的死亡,而保罗则被斩首,以此方式表示对其罗马公民身份的优待。

但是,基督教在罗马的影响却不断提高,除了其本身教义对底层群体的吸引力之外,其善于利用罗马的传播系统进行宣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名画《尼禄的火炬》

三、基督教在罗马走向成功的秘密

尽管罗马帝国对早期教会进行了迫害,但罗马社会也从两个方面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1、罗马人基础教育普及,有利于基督徒扩大朋友圈

罗马儿童,不论男女,至少都会接受基础的学校教育。书记员行业分布得广泛,这意味着当时的识字水平非常高,不仅是书记员自己认识很多字,那些雇用他们的人也是。很可能这些雇主的日常生活里需要很多重要的书面文件,因而自己能书写的人雇用书记员并不罕见(新约中的大部但分信件都是以这种方式写的)。

已经出土的数量巨大的私人信件也表明了当时人们的文学素养之高。写信人的身份各式各样,有奔赴战场的士兵写信给家里报告自己的见闻经历,有孩子们在学校里写信给家长,有普通人写信给自己的银行家和雇主,更不必说情书和其他私人联络了。有大量的这类属于那个时代的信件,书写在纸草上,被保存了下来,特别是在埃及,那里干燥的沙子和高温气候是保存它们的理想环境。

普及化的国民教育,发达的通信行业,都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新约》里的书信反映了早期基督教在罗马传播时的文化背景与传播特点: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书信被作为一种读物在公开场合阅读,因此这些书信不仅是私人传达信息工具,更是宣传观点的形式。

保罗等使徒通过书信扩大他们的朋友圈,成功在罗马立足,把那里变成基督教的核心地,直至今天。

2、罗马帝国的旅行和贸易线路四通八达

罗马人也是“基建狂魔”,在当时修建和设置了遍及古代世界的道路和航道。他们兴建了国际性的基础设施:起自苏格兰,止于波斯湾,大约有英里长的公路。最初修建公路的动机是为了让罗马军队行军方便,很快这些公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贸易网,为货物和观念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并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几乎直到19世纪后期才废弃使用。

这些交通线在传播基督教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关于五旬节的记载中,路加列出了一串来聆听彼得宣讲的民族称呼:

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细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革哩底和亚拉伯人。(使徒行传2:9-11)

他们能够来到耶路撒冷,只有通过罗马高效的交通运输路线。

使徒保罗就是一个资深的旅行者,他甚至更有意利用这个陆路和海运网络来协助传播福音,在各个城市为福音找到听众。

使徒圣·保罗

从世界古文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一部像圣经那样,非一读就无法弥补缺憾,或者说非引人一读不可。它是举世无双的经典,被世界三大宗教一一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一一奉为圣典。

因此,它不仅保留至今,而且广为流传,甚至对距离其文化、宗教背景甚远的人们,也同样具有无穷的魅力。尽管其中的故事年代久远、地域生疏,如今读来仍觉得饶有趣味。

《圣经的世界》是一份入门读物,通过观赏从早期狩猎采集时代到罗马帝国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景象,了解《圣经》的诞生过程,从而获得阅读和理解《圣经》的新眼光。

1
查看完整版本: 圣经的世界带你到跨越两千年的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