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靠湖南援塞天使在非洲爱的守望心的
TUhjnbcbe - 2020/12/22 17:46:00

邓全英,45岁,医院护士长,中国(湖南)第十九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护理组中年龄最大的队员。

“您以天使的名义担起救死扶伤的道义,您用(敢于)牺牲的勇气把自己的安危藏起,您是美丽的、圣洁的白衣天使!”

这是山东钢铁集团援塞工作人员邹知航在感谢信中饱含深情地写下的一段话,被他热赞为“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的人,是来医院的一位护士长,也是中国(湖南)第19批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护理组的护士长邓全英。

忘我工作,是抗击困难的“绝招”

尽管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对我来说,参与援塞工作是“自己的选择”,是件“光荣而高尚的事情”,我无怨无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努力克服”。而我抗击困难的“绝招”,就是迅速适应陌生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当中去。

邓全英为病人量血压

当地时间6月30日13:10左右,刚吃完午饭,就接到急诊值班电话,说来了一个腹痛不止的华人急诊病人,是中铁七局的一名员工,名叫张文忍。可是,医院没有CT,医院经过CT确诊后已近半夜。

经过2个半小时奋战,手术团队于凌晨3点多顺利完成了这台十分凶险的手术,可问题接踵而至,术后防治并发症、控制感染更是关键。医院的病房环境并不理想,蚊子特别多,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增加了院内感染传染病的概率。我赶紧为患者挂蚊帐、点蚊香、安装灭蚊灯,尽可能为患者布置了一间类似监护病房的特殊病房。下班后,我还经常去查看患者,为患者实施了特级护理,以便及时汇报给医生,为此还时常误餐,被队友们责怪我不爱惜身体。经过4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该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憔悴的脸上才绽开由衷的笑意。

邓全英指导当地护士护理病人

当地6月24日晚9时许,我正在值班,接到急诊电话,山西建工集团的两名员工郭春、李晓医院就诊。经有效治疗后,医院。考虑到患者出院仓促,且并未带药继续治疗,担心病情出现反复,于当地时间6月28日,医疗队派刘宇与我,下班后一起到山西建工的基地随诊送药。

当他们看到基地那艰苦的住宿条件时,立刻为工人们进行了一场针对非洲热带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的宣教指导。我还亲自为工人们检测血压,清查其自带药品是否过期和有质量问题,并为体查有问题的工人们预约门诊服务时间。工人们感动地说:“虽然身在国外搞建设,但你们用实际行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

以心换心,让生命焕发更美的光华

报名参与援塞工作时,我曾经犹豫过,特别是对已年过八旬的父母,更是让我牵挂不已。最后为了理想远赴非洲,我对家人心怀歉疚。因此,尽管塞拉利昂与国内时差达到8小时,尽管白天累了一整天已经筋疲力尽,我还是会时常为了配合父母家人进行视频通话,而坚持到凌晨不睡,只为看一看家人的笑脸,也让家人看到自己一切都好。

这份有心和温情,也被带到了工作之中,让我收获了很多温馨的情感体验,也让我的人生观发生了一些细微的转变。一次内科查房时,我碰到了一名病情较重的当地患者Mabei(玛贝)。

我带着病房护士仔细查看了患者,告诉病房护士必须要抬高患者双下肢,减轻其心脏的负荷,可医院根本就没有专用的设施。我只好跑去药房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小和高度合适的纸箱,垫在患者的双足下。一个小时后,不放心的我再去查看,患者笑着竖起大拇指对我表示,感觉脚没有之前那么重了,并高兴地一定要拉着我合影。

“其实简单地垫一个纸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她的疾苦,只是让她暂时感到舒服了一些,可是她的笑容却是那样的满足和充满感激,让人觉得所有磨难都不可怕,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因为我给了她一点小小的帮助而满怀感激,但她并不知道,她带给我的感动和启发,同样是十分珍贵的。”

参与援非,

我无怨无悔。

张秋娥,41岁,医院护士,中国(湖南)第19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

通过埃博拉了解到塞拉利昂这个远离中国万里之遥的非洲小国家,我作为一名护士,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能追随南丁格尔的脚步做一名无国界护士,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有幸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来到这为当地的老百姓和驻塞拉利昂的华人同胞服务。尽管有足够充分的心理准备,医院,所有的一切还是严重超出意料之外。严重的缺医少药,工作场所和居住环境一团糟,赖以生存的水也是*泥巴水,停电停水情况太常见,大家一边工作,一边想尽办法解决生活问题。

小女孩拉着张秋娥的手

年8月14日凌晨,刚从埃博拉病*中缓过劲来的塞拉利昂人们,又经历另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殇。

那天清晨7点多,大雨如注,我和梁队长医院1小时车程的卫生部开会,当时已经有很多路段被洪水冲断,一些低洼地段水已经淹没了整个马路,从山上冲下来的垃圾一堆堆挡住半边马路,还没来得及整理。在我们开完会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在我们途经的路上有一个镇发生了大规模洪水和泥石流。

当即我们去了现场,发现真实的山体滑坡情况比报道的还要严重,沿着山体滑坡的方向,数不清的房子被掩埋,被冲垮,有多少还在睡梦中的人们就这样压在了*土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和队友们分头行动,将救灾物资和防护衣物送到幸存者手里,多次在灾民安置点为灾民们进行义诊救治,分发药物和食物,做好防疫宣传。

在泥石流发生后的一个星期,我们再一次来到灾民安置点义诊,灾民安置大厅,我发现一个小姑娘,大概七八岁的样子,正躲在角落偷偷地哭泣,跑过去查看,才知道,小姑娘叫Patria(帕瑞亚),8岁,家里的房子已经完全被冲垮,妈妈在这场灾难中丧生,爸爸带着她冲出了房间,但还是受伤严重,背部,右腿,手臂等多处受伤,因为没能及时进行清创处理,已经发生严重感染,刚刚就是因为太疼,忍不住哭了。

我把她带到我们临时搭建的义诊点,仔细认真地、尽量轻柔为她清创换药,我一边处理伤口,一边跟她聊天,以分散她的注意力,减轻她的疼痛感。

这个坚强的姑娘不说话,却一直就用她的手紧紧抓住我的工作服,咬紧牙齿,用饱含泪水的眼睛望着我。处理完伤口,我们再给她服用了抗生素,并留了我的电话号码给她,嘱咐医院找我继续伤口换药,送她回安置点后准备离开,她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让我离去。

张秋娥正在向灾后幸存的人们了解情况

几个月过去了,受灾的民众在各方的援助下已重建家园,Patria身体上的伤口也已经愈合,留在她心中的创伤依然会在,但我相信只要希望还在,苦难终会过去,塞拉利昂人们的日子也将会越来越好。

凡心所向,

所以我很珍惜这段时光。

对我来说,

不管多苦多难,

我感恩有这段美好记忆!

向娜,35岁,医院护士,从业15年,主管护师,在援塞期间负责手术室护理工作。

中国母亲为非洲女孩两次落泪

菲儿是我们在年圣诞前夕去孤儿院义诊时遇到的一个患有脐疝的女孩,因为肚脐上鼓出的包块影响外表,她始终害羞地躲在人群后,但因为孤儿院的经费有限,她一直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当时,队里就决定了,免费给她做脐疝手术。

我们在与孤儿院的院长沟通后,3月26日,为菲儿办理了住院准备手术。一切准备就绪,我去病房接菲儿,当我们一起走到手术室门口时,她却怎么也不肯再迈开脚步。我问道,“菲儿,怎么了?”她不答话,双拳拽得紧紧地抗拒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恐惧。我知道她害怕了,蹲下身,轻抚着她的头,告诉她不要太担心,我会一直陪着她。这时,当地护士在旁边唱起了一首当地的儿歌,和我一起领着菲儿更衣,并将她带进了手术间,菲儿的情绪似乎平静了许多。当我给她挂上吊瓶后,我问她,“菲儿,你喜欢我吗?”她果断地摇了摇头。我笑了笑,打趣道,小姑娘有点记仇啊。麻醉开始了,进针的刹那,菲儿忍不住疼,哭闹了起来。我扶着她的头,手下强烈地感觉到她的挣扎,不停地安慰和鼓励她,但我的眼泪忍不住滚落,她跟我的儿子一般大,我怎能不心疼啊?还好,手术完成得很顺利,几天后,菲儿回到孤儿院继续养伤。

向娜正在分发圣诞礼物给孤儿院的孩子们

可是,因为孤儿院的卫生和饮食条件太差,菲儿的伤口发生了感染,需要二期缝合。菲儿第二次躺在了手术台上。我问她,还认识我吗?她点点头,已然没有了之前的那种抗拒。这次,我哼着从当地护士那里学来的儿歌旋律安抚着她,跟她聊着关于她觉得开心的一些故事,从麻醉到手术完成,她都很坚强,没有闹过。手术结束时,已经虚弱得满头大汗的她喃喃地对我说,“我喜欢你。”瞬间,我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我微笑而慈爱地望着她,内心充满了感激,这一句喜欢是要建立在多大的信任之上啊。

向娜带教当地护士

为了让她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之后的恢复期,她一直跟着我们在食堂吃。她说,中国食物很美味。每每在食堂外面碰到我,她总要微笑着主动牵起我的手,叫我一声阿姨。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暖,无以言表。

让他再多睡一会儿吧

72岁的姆姆斯是年11月18日傍晚的急诊病人,因为前列腺的问题导致小便困难,已经整整一天没有排出小便了,腹胀难忍,神情异常痛苦。他说,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了。为了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医生在屡次尝试导尿失败后决定紧急行膀胱穿刺造瘘手术。18:30左右,病人在搀扶下蹒跚着走进手术室,躺上了手术床。因为他仅懂得当地的克里奥语和简单的英语单词,我们在语言交流上出现了困难,只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补充解释。

十几分钟,泌尿外科医生杨亮利用仅有的器械麻醉并顺利完成穿刺。当尿液顺着引流管流出,充盈的膀胱的压力得以释放,病人的腹胀很快缓解。就在这时,我听到了病人均匀的呼吸声和浅浅的鼾声。他太久没睡好了。

此时,手术已接近尾声,我和杨亮不忍心打扰他,轻声商量后,决定“让他再多睡一会儿吧”,并告知了家属耐心等待。手术完成半个多小时后,我还在做手术间地面的清洁工作,当我缓缓转过身去看他,发现他已经醒来,正偏着头绽开了一个浅浅的微笑望着我。我回以微笑,指着原来腹胀的部位问他,“感觉好些了吗?”他笑着没说话,右手缓缓举起了一个大拇指的姿势。相互秒懂的那一刻,我觉得心与心如此贴近。

援外一年,

感动常在,

能有这样的机会漂洋过海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是我此生之大幸。

第19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护理组三人在援塞期间克服条件恶劣、物资缺乏等重重困难及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建立健全护理核心制度,开设“护士学校”,选拔三名当地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指导护理当地住院病人人次,完成大小手术逾台次;优化了华人住院病房设施,护理华人重症住院患者人次;参与重大灾害泥石流的灾后救助和“和平方舟”、孤儿院、凯内马等大小型义诊若干。

近一年里,整个护理团队全年无休,三名护士在人手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坚持轮流肩负着24小时急诊护理的任务,主动承担并积极完成了各项护理工作,受到了驻塞大使馆和当地医患的高度赞扬。

三名援塞护士与“一对一”带教的当地护士合影

通讯员:向娜、邓全英、张秋娥

图片提供:熊邦文

记者:刘少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靠湖南援塞天使在非洲爱的守望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