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老师用汉语和同学们问好,妮卡完全听不懂,她那时候没有语言基础。妮卡认识的第一个汉字是一个词组,就是她在来北京的飞机上,看着行程牌,有俄文和中文对照的“北京”一词。妮卡不懂中文,可班上的外国同学,很多都有一些中文语言基础,这让年纪不大的妮卡很不踏实,甚至有些沮丧。
其实,更多的挑战还在未来的生活中。她一个人去吃饭,只能看着菜蒙着点,如果有实物还好说,要是看菜单,妮卡犹豫再三,最终点了一份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菜,结果菜上来不是麻就是辣,她根本吃不了,只好回去啃面包。最初适应生活的那一段妮卡瘦了不少。
好在没过多久她交到了不少中国朋友,在日常的交流中,她的中文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半年后,妮卡已经从班上最差的同学成为中文学得最好的同学。一年后,她顺利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随后到北京语言大学继续学习中文。事业转机北京语言大学的学习,给妮卡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机,这个转机,让她在北京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一年学校举办“汉语之星”比赛,老师力荐妮卡参加。妮卡果然不负众望,获得最佳形象奖。而这场比赛的台下有一位改变了妮卡后来命运的观众,他正是北京电视台《北京客》节目的工作人员。此后,妮卡就成为了《北京客》节目常年的嘉宾,一直参与节目录制有四五年。这期间,电视台的朋友还介绍妮卡参加其他频道的节目,有的节目中妮卡担任外景主持人。就这样,妮卡开启了在中国的主持人生涯。
从年起,妮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丰收中国》节目。这档节目带着妮卡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在节目中,妮卡作为外景主持人要体验当地的一些特色景物,着重介绍当地的物产。除此之外,节目组还会在当地搭建舞台,吸引了不少附近的村民前去观看表演。这档节目让妮卡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通过这次行走中国节目的录制,妮卡从喜欢中国文化到爱上中国文化。她见识到很多手艺人和民间艺人,比如刺绣、说相声、打快板等。妮卡发现很多手艺、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在这里,她真真切切地见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参与公益妮卡是个热心公益的人,因为做节目她认识了一些听障人士朋友,她特意去学习了手语,还考取了手语翻译资格证书,这样就能参与手语志愿服务。今年疫情期间工作不太忙,妮卡发现小区门口保安和工作人员,每天从早到晚在户外测温值守非常辛苦,就自告奋勇打算加入队伍,参与值守。可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个岗的工作人员已经安排好了,有其他志愿服务会通知她。这样,妮卡就成为了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有一天妮卡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刊登在报纸上,她的邻居阿姨六十多岁了腿脚不好,可还特意爬上五楼,把报纸插在妮卡的门口。这让妮卡再次感受到北京人的热情,中国的一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让俄罗斯姑娘妮卡有了深刻的体会。
今年,妮卡和她的好朋友,来自非洲塞拉利昂的玛利亚一起策划了一个公益项目。她们在写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学语言的书籍,这本书名为《SmallSmallChinese》,翻译成中文就是《简单的中文》,她们还要录制教学视频。这个创意是来自她们的个人经历,当初妮卡和一些外国朋友来中国之前,她们觉得在自己的国家里,给儿童学习中文的书籍就不多。后来到了中国,让外国小朋友特别是英语国家以外的小朋友学中文的书也很少。所以,她们打算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把中文、英文、俄语和其它语言写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帮助外国小朋友学中文,又能让中国小朋友学外语。她们目前计划要免费向非洲、俄罗斯的小朋友发放书籍。妮卡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朋友,她们打算用自己的力量把书籍和中文推广出去。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从不懂中文的学生成长为靠讲中文、利用语言优势工作的主持人。在北京,妮卡成长了、蜕变了,变得更美更好了。文/何羿翯▼欢迎分享至诺奖周年:文学与救赎丨人文
她,中国首位女性打击乐演奏家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