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必看这是一篇你不了解的景泰蓝历史
TUhjnbcbe - 2021/4/11 19:55:00
白颠凤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

景泰蓝,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因为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复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而在年间受到皇家宠爱。作为帝王级奢侈品,身份自然非比寻常,自古就有着“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

清·铜胎掐丝珐琅三足鼎式炉

非遗小百科

名称:景泰蓝制作技艺

产地:北京

肇始:元代

制作流程: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道大流程,道工序

成就:年,景泰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明的跨地域传播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工艺更先到达中国的是掐丝珐琅工艺品。早在南宋时期就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掐丝珐琅器,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记载“予得一瓶,以铜为胚胎,彩绘外国人之奇形诡状,却似琉璃,极其工巧,不知为何物。”南宋的中国人不知掐丝珐琅为何物,更不谈如何制作有自己文化特点的景泰蓝了。

等到元朝,蒙古的崛起就像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横扫欧亚大陆,制作掐丝珐琅的工匠也从中亚地区被带到中国,制作工艺也随着工匠们正式流入中国。

景泰蓝细节展示

从历史来看,不管什么工艺,一旦进入中国,它就一定要起个中国名字。掐丝珐琅也不例外,也有个中国名字:景泰蓝,“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在明代很多工艺品都收获了自己独特的名字,这些名字的共同特点就是“年号+器物本身”,比如宣德炉、成化杯、万历柜。掐丝珐琅到了明代景泰年间,由于皇家的重视,于是声名鹊起,拥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清乾隆·景泰蓝宝相花纹金佛喇嘛塔

但“景泰蓝”第一次被官方记载还是在清雍正六年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本月初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

从档案本中可看到,景泰蓝的花瓶做的不好还会被记上一笔,说明雍正对于景泰蓝的作品极为看重,而这份看重也延续到了儿子乾隆身上。相传,在乾隆四十四年的皇家年夜饭上,只有一国之主乾隆皇帝自己吃饭用的是景泰蓝餐具,他人所用全为瓷器。这一件事足以看出景泰蓝工艺品不仅是皇家专属,更是身份的象征。

景泰蓝作为藏在深宫的皇家技艺,结合了中国的青铜器、西方金属的掐丝技术和中国的彩釉烧结技艺,是中国最具有世界视角的国粹,而它的制作技艺更是复杂。

首先要在铜胎上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铜丝,烧焊或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让平面变成立体。再在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釉料颜色主要以孔雀蓝或宝石蓝为主。然后经过焙烧、磨光、镀金等工序。

余年的传承创新,这些工艺工序被总结为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道大流程,道工序,粗笨的铜胎、普通的釉料真正经历了这些,才能真正成为一件景泰蓝。

掐丝工艺

传说,这套景泰蓝制作工艺不光是源于景泰蓝工匠的口传心授,还有女娲娘娘托梦点化的口诀:“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女娲娘娘是不是真懂景泰蓝?这件事难说,但这两句口诀正藏着景泰蓝制作的关键三步:掐丝、点蓝和烧蓝。

掐丝工艺

“不得白芨花不开”明明全是金属和矿石的景泰蓝工艺怎么跟白芨这味中药材有关呢?这就不得不夸奖中国工匠的智慧了。

掐丝作为制作景泰蓝中最为精巧、难度最大的一道工序,考究的是的手法,更是想象力。

景泰蓝的掐丝就如同在铜胎上工笔勾勒,用镊子夹着剪好的扁铜丝,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纹饰,铜丝婉转、回旋、拉长、弯曲,掰出怎样婀娜的曲线,全凭一双巧手。坚硬的铜丝可不是如同毛笔留下墨迹一样容易,接近半毫米的铜片坚硬非凡,一旦使用蛮力弯折的角度就不能尽如人意。

掐丝工艺动态演示

铜丝婉转千回后需要与铜胎相粘连,对照查看整体效果,白芨做成的浆糊就成了最好的初步粘合剂。通过白芨的粘连,奇迹般地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巧细致的图案,散发出立体而昂扬流畅的美感,一座座亭台楼阁、一簇簇春暖花开,甚至是百鸟朝凤、龙腾虎跃的景象都跃然而出,此时“花”便盛开了。

白芨浆糊此时也初步完成了使命,铜丝与铜胎连接的工作交由银焊药粉来完成,经过高温的焙烧后,白芨见火即化不留余灰,铜丝也牢牢地粘在铜胎上。

点蓝、烧蓝工艺

景泰蓝掐丝结束后,就是关键的点蓝与烧蓝环节,这两个环节密不可分并且决定着景泰蓝最终的美感呈现。

景泰蓝业内有一句俗话: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景泰蓝作品。点蓝时设计图案中并没有标注颜色,师傅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赋予每件作品色彩,这为景泰蓝更富于了独特的艺术感。

点蓝工艺需要艺术审美也需要技术加持。要点蓝时,师傅们要保持十二分专注,稍有不慎,就会“崩蓝”。这时,师傅们多用一支细长勺,在釉碟里轻轻地勾出由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烧制而成的釉料,再一点点填满铜丝间的缝隙。

点蓝工艺动态演示

点蓝需要填得饱满、平坦,而其特有的魅力在于颜色层次的丰富。点一片花瓣,要描绘颜色的渐变,就要由深入浅润染几个层次,才能表现出花朵特有的美感。如果一朵花瓣只涂一两种颜色,功夫省了,景泰蓝之美也消失了。

烧蓝则是和点蓝相互推进,密不可分的工序。当第一次点蓝完成就要入窑焙烧,使用度的高温烧熔,将粉状的矿物质釉料熔化。烧制中,会出现器面凹凸不平,这时就需要再次“点蓝”让釉料变得平整。

烧蓝工艺

每个景泰蓝最少都要烧蓝三次。一次与丝平,第二次要高于丝,最后与丝找平。如此反复上釉焙烧,一直烧到釉料与丝高度一致才算大功告成,可见景泰蓝工艺之复杂精细。

烧蓝时,釉料随着温度全变得通红,冷却下来时则又变得色彩缤纷,犹如凤凰涅磐。这正是“不经八卦蝶难来”,这里的八卦,就是代指的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女娲娘娘说的没错,没有火的考验,哪来光艳夺目的景泰蓝呢?

受到皇家青睐的景泰蓝似乎会永远以睥睨天下的姿态,安坐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技艺的顶端,但谁人想,正是它的尊贵让它曾经濒临失传。

在中国的古代工艺品中,瓷器、木器、绘画、钟表等等工艺门类,虽然有官民之分,可技艺大多相通。唯独景泰蓝是个例外,因为其工艺复杂,造价昂贵,景泰蓝只在宫廷内皇家御用作坊制作。清朝覆灭,造办处的工匠们无事可做,只能另寻活路,依靠买菜、拉*包车谋生,手艺也濒临失传。

民国景泰蓝制作作坊

年建国以后的一个契机,让林徽因和景泰蓝相遇了。那天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转悠,她相中了古玩摊上的一个景泰蓝花瓶。瓶子虽历经沧桑,却依然色彩斑斓、闪耀晶莹。可摊主说:“二位有眼力,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都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快撑不住了,快关张了。”老摊主一边把花瓶递给林徽因,一边又遗憾的念叨说;“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算绝根儿了。”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景泰蓝受到时局的影响,整个行业岌岌可危。到年时,北京整个景泰蓝行业只剩下60人,这项红极一时的手工艺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的境地。

梁思成与林徽因

自此,林徽因联合梁思成为了景泰蓝积极奔走,在年,终于清华大学营建系(今建筑学院)成立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并带出了一大批学生,其中就有如今景泰蓝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也是荣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钱美华。年春,林医院,作为学生的钱美华赶去看望。当时林徽因已极为消瘦,呼吸并不顺利,见钱美华来了,连问近来景泰蓝工艺品设计的情况如何。林徽因在听完钱美华的详细介绍后,她好不容易张开嘴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林徽因先生的大力支持让景泰蓝不仅没有失传,在钱美华、张同禄、李荣魁、钟联盛等一批传承有序,不断进取的匠人手中景泰蓝变得更加熠熠生辉。近年来,景泰蓝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作为高端定制的国礼代表,景泰蓝多次被赠送给外国元首及*要,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极致美学。

景泰蓝国礼《和平尊》

年,在北京APEC期间,《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

年,《和平尊》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庆祝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

年,中国赠送塞拉利昂总统国礼《雀之翎》,庆祝中塞建交45周年。

……

源于他国文明,深入发展于中国,受重视于皇室。掐丝珐琅的确是世界的文化财富,但是,景泰蓝却借由中国传统艺术的肩膀将这一工艺推向了世界艺术品的巅峰。多年来,景泰蓝的雍容华贵从不因岁月而磨灭,工艺的极致与色彩的沉淀,让它美得如此震撼,这是铜、金、宝石合力绽放的光芒,也凝结着数百年手工匠人智慧的光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必看这是一篇你不了解的景泰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