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庄严宣誓:不畏艰苦,无论身处和平或身处战争,无论环境险恶或人身威胁,时刻胸怀祖国,乐观向上,克服一切困难,不辱使命……”接过队旗后,中国(广西)2支援非医疗队队员庄严宣誓。
1月11日下午,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组织选拔的中国(广西)第22批援尼日尔、中国(广西)第14批援科摩罗医疗队欢送会暨援外行前培训会在邕举行。48名援外医疗队员将肩负祖国重托,远赴非洲尼日尔和科摩罗两个国家执行为期一年半的援外医疗服务任务。
自年以来,广西先后承担向尼日尔和科摩罗两个非洲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截至目前,共向尼日尔派出医疗队21批次人次,向科摩罗派出医疗队13批次人次。
中国(广西)第22批援尼日尔医疗队37名队员和中国(广西)第14批援科摩罗医疗队11名队员,分别来自全区12个市30家派员单位,他们将作为“白衣外交官”奔赴非洲,履行光荣而艰巨的*治任务。
据悉,第22批援尼日尔的11名先遣队员和第14批援科摩罗的9名队员作为先遣队员,将分别于1月12日和1月15日前往受援国,先遣队员将与第21批援尼日尔和第13批援科摩罗的老队进行工作交接。
本次援尼日尔医疗队先遣队员中有一对医生伉俪,丈夫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陶卫琦,妻子是广西医院消*中心副主任护师欧春红。陶卫琦说,四年前他曾作为援外妻子的家属代表上台发言,当天作为援外队员再次走上台,心情既兴奋又自豪。
陶卫琦说:“我们在异国他乡将发扬团队精神,相互关怀、相互支持,高度加强个人自觉新冠防控,谨慎细致地安排好工作、生活,圆满完成援非医疗和协助当地抗击疫情任务,不辱使命,请国家和组织放心。”
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冯谢平已经工作14年,此次自愿报名参加援尼日尔医疗队,12日上午从南宁出发后,将转飞多个地方,历时30个小时才能抵达尼日尔。事先了解过非洲当地情况的他笑道,自己是农村出来的,肯定能吃苦。
11日下午,冯谢平的妻女一起参加了欢送仪式,他参加援非工作后,医院体检中心工作的妻子将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从小就喜欢黏着爸爸的女儿才上幼儿园大班,只知道爸爸宣誓后就要到很远的地方上班了。忍不住抱了一下女儿的冯谢平说:“我和女儿约定,等爸爸从很远的地方回来,会给她买很多玩具。”
来源:南宁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年,作医院的一名医生,我有幸入选郑州市第21批援赞比亚医疗队。彼时,我内心既充满期盼和激动,也有对神秘的非洲大地未知环境的茫然与彷徨,多种心理矛盾的交织叠加,个中滋味,外人难以体会。
不过,毕竟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内心旋即便坚定了一个信念:能到非洲大地为非洲贫苦人民提供医疗服务,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将中国先进医疗水平及理念带入非洲大地,这是一份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使命如山,责任重大,我必须全力以赴,不负重托。
经过艰苦的半年英语培训,离开温暖和谐的家庭,撇下重病的母亲,我于年6月毅然踏上前往非洲的飞机。蔚蓝色的天空中,银翼带着我们的心一起飞翔、着陆。
抵达赞比亚之后,在省市卫健委、驻赞比亚大使馆及医疗队马超队长积极运作下,28人组成的医疗团队兵分多路、各司其职、很快投入战斗。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尽管之前我们对当地面临的困难作了充分的预估,然而,当我们到达各自岗位时,还是被眼前的困苦环境惊了一下。我所在的城市在恩多拉,居住的是满院荒草的简陋瓦房,用水、用电非常紧张,吃饭购物都是大问题。贫穷落后的现状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麻烦,很多蔬菜和调味品都需要到另外一个城市购买,几个大男人需要想方设法自己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想吃一些在中国随便一个大街小巷都有的小吃都成了一种奢望,医院设备陈旧、简陋,放射科只有一台普通X光机,没有电脑系统,只能手写报告。这些对于习惯享受国内便捷、高效生活和工作的我们而言,都成为一个个“拦路虎”。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面对不利条件,作为医疗点点长,我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积极适应环境,迅速投入正常工作之中。生活中,大家自力更生、互帮互助,苦中作乐,时间常常在‘我学会蒸馒头啦,我能擀面条啦,我终于把豆子弄发芽啦’等等快乐中度过。最“啼笑皆非”的是,身处非洲这样的特殊环境之中,我略胖的身材竟然意外实现了多年未遂的完美减肥计划,体重减了20多斤,这也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工作中,大家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没有一丝一毫怨言,都在简陋的工作岗位上,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着来自一个东方大国医生的光和热。
在赞比亚工作和生活的华人众多,为华人提供医疗支持和保障,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一年来,我们除了完成院区工作,分别到大学、企业及社区为当地居民及华人进行多场医疗知识演讲及各种培训,包括讲解和传授新冠肺炎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护常识。
赞比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这里的空气质量极好,每天邂逅的都是蓝天白云,让人呼吸舒畅、心旷神怡,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朴实的非洲人民,让我们每个人都倍感干劲十足。
如果说,生活和工作中的艰难困苦,我们可以“笑对”的话,那么,当地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杀手”——疟疾,则让我们时刻紧绷神经。由于恩多拉是非洲疟疾高发区,每批在此工作的医疗队员都会无可避免地感染疟疾。我也没能幸免,一年多来不幸五次感染疟疾。不过,在承受身体上的痛苦之余,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省、市卫健委、大使馆及医疗队队长马超每次都高度重视,多次看望、慰问,组织专家会诊,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下,我的5次疾病都很快得到控制。每想于此,与当地人相比,我从内心感觉到幸福和温暖,更加感受到中国的强大,时时为自己生长在中国而自豪。
自古忠孝两难全。援非期间,我的母亲因病不幸去世。每次想到母亲,我都感到悲伤不已,作为唯一的儿子,远在万里之外,不能在老人家身边陪护、守候,内心那种焦虑不安,伤心悲痛,都让我无法自持。即使母亲病逝已经一年多了,但我至今仍然处在深深的自责之中。当然,我的悲痛,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母亲患病期间,省、市卫健委及院领导在国内为我母亲提供了很好的医疗条件,并多次慰问家属。领导的贴心服务,为我们队员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有这样的贴心后勤保障,让我在赞比亚得以继续安心的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国家赋予的神圣任务。
归国已经近半年了,但在赞比亚生活和工作的一幕幕场景,如今仍历历在目,犹如在昨,总是不经意间进入我的梦里。我想,这段美好而难忘的人生经历,必将深深植入我的身体、血液和记忆,成为我生命中的深刻烙印和精神动力,鞭策、鼓舞着我不断直面困苦、挑战人生,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