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喜获三项目“华育计划”
医院职工岗位创新扶持项目“华育计划”于年4月初启动,以挖掘创新潜能和创意思维为主线,以培育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为职工在原创项目的前期孵化、专利申请及实施推广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
来自包括检验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医护青年的积极响应,经专家评委初审后16个项目进到现场答辩环节。申报者对项目背景、技术内容与创新点、与同类技术比较以及未来效应效益进行了认真阐述,专家评委打分之余对每个项目作了客观点评和精准指导。最终检验科的三个项目入选首届“华育计划”,分别获得为期2年约-元不等的扶持,检验科也成为医疗类入选项目最多的一个科室。
一种适合自动化仪器检测的微量样本采集管
13毫米直径和75毫米管体的尺寸适配目前检验科95%以上的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管体内的中部位置还具有一个向下突出延伸的尖底,通过该尖底和所述管体自所述尖底向上的部分构成一个微量离心管,可以采集微量样本,离心操作后即可直接进入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使采样、离心和上机检测在同一根试管中完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从临床送检样本到上机检测样本多次转移的问题,不仅大大缩短检测周转时间,还节省了耗材,同时避免了由此带来的生物暴露危险,以及样本转移错误的问题。国内没有同类产品,具有推广价值,目前该发明已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申报人:胡尧
胡尧,硕士,副主任技师,检验科临床免疫组组长。现任上海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年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年获得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优秀项目三等奖。
新型冠状病*和流感病*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自年12月,新型冠状病*疫情爆发以来,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新冠已发生多种基因突变,其中某些变异株的传染性更强,而且可能发生免疫逃逸,对特效药和有效疫苗的研发提出了新的挑战。流感症状与新冠肺炎高度相似,流感疫情与新冠疫情的叠加可能使新冠疫情的防控变得“雪上加霜”,流感疫情的有效防控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需要对两种病*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别诊断。当前我国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本项目拟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微流控技术开发一款简单易用的检测设备,用于新型冠状病*和流感病*的快速检测,对于新冠疫情和未来类似疫情的防控具有积极的意义。
申报人:曹国君
曹国君,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医工结合领域的研究,目前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累计负责完成/在研各级课题10余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各级课题20余项,入选年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荣获第三十二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第二届上海市优秀青年检验技师成果一等奖、第七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三等奖和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一种体外循环血小板保存装置
首先在现有血小板保存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增加输液管和尾管,并在尾管与袋体之间用半透膜隔开,半透膜允许液体自由通过,血小板不能通过。其次,通过对国际上现有血小板保存箱进行改良,增加储液箱和废液箱,结合本项目的血小板保存袋,实现了袋内保存液的循环更新。保存箱增加了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用于自动调节震荡的频率。另外,保存箱内增加紫外灯和低能量激光灯,实现对箱内定期消*,以及通过低能量激光照射,改善保存袋内血小板质量。
申报人:王志成
王志成,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检验科LDT组组长;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复旦大学“优秀医技工作者”。现任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质谱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检验人的智慧与匠心
DepartmentofLaboratoryMedicine
以上三个入选的项目,都是我们检验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敢想敢干,激发了创新的潜能,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严谨的科学论证。立足本职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是创新的舞台,创新不仅是提高科室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能带动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希望我们检验科的创新之花常开常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