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湘雅老故事以爱为灯,点燃生命之光专访刘恕
TUhjnbcbe - 2021/9/12 19:12:00

人物名片

刘恕,年出生于山东省,年就读于白求恩医学院,年调到湖南医科大学工作。她致力于普通外科的研究,专攻胆道外科。工作六十载,兢兢业业,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免除病痛的折磨。

勤求古训,医路长行

年刘恕老师就读于白求恩医学院,开始了治病救人的道路。白求恩医学院作为一个*事院校,对每位学子实行*事化的管理,刘老回忆当时的情景,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艰苦奋斗。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当艰苦,正值解放战争,国内形势动荡不安,各地硝烟弥漫。正如朱熹所言: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刘老在当时动荡的环境中,依然刻苦学习,把握一切机会汲取知识,坚信所有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刘老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当今的我们是时代的宠儿,坐拥着天时、地利,更应努力学习,扎实肯干。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临床,通过问诊的病人来巩固已学的知识,举一反三;强调集体学习,团队学习,互帮互助。

深入基层,义无返顾

年,为了响应国家“防病治病”的口号,初来湘雅的刘老作为队长带领学生去下乡。初为人母的刘老因为要照顾孩子没有被安排下乡。临去时,一个同事因为有急事无法前去,得知这个消息后,刘老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刘老讲:“只要是组织上需要,无论多大的困难都可以自己克服。”在乡下,刘老带着同学给百姓看病,不仅利于百姓,也是给同学们一个学习的机会。从城市到农村,这么大的落差没有给刘老适应的时间,作为队长,要处理很多意外事件,其中有多少困难、多少委屈都要她去面对、去适应。对于这些,刘老从不喊累,从未放弃。最后,刘老对我们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仅要有技术,更应有医德,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去对待病人。”

援非三年,载誉而归

-年间,刘恕老师跟随中国的援非医疗队去非洲的塞拉利昂进行医疗援助。刘老作为湖南第一批援非的医生,不惧未知的前路,毅然决定加入援非医疗队,为非洲人民献出自己的力量。她倍感光荣,刘老认为这是组织对她的实力和品德的一种认可与肯定。70年代的非洲与外界交流的方式相当匮乏,只能写书信,而且还要通过国家卫生部才能下传到地方,即使这样,每封迟到的家信都能令刘老非常开心,也更有了奋斗的力量。在塞拉利昂,当地居民亲切地称我国医疗队的医生为中国医生,所有医生未曾留名,却让塞拉利昂人民深深信赖。灯光下,刘老带着慈祥的笑容对我们说到:“当时在塞拉利昂,疟疾肆行,很多医生也感染了疟疾,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国医疗队依然战斗在医疗前线,同样我也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中国去执行一项如此有荣誉感的任务。”刘老作为一名湘雅人,把湘雅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使条件艰苦,刘老从未放松,公勇勤慎,诚爱谦廉,让塞拉利昂的人民看到了我们湘雅人的魅力。

投身科研,亲身躬行

谈及科研,刘老语重心长地说:“做临床的一定要做科研,因为我们有珍贵的临床资料,做科研可以让这些资料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科研结果又可以服务于临床,这样临床才能发展。”这是一位有着几十年经验的临床医生,同时又是一个成果颇多的科研人员对我们的告诫。但是现在在医学生中还是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作为临床医生,我只要有好的技术就可以了,科研不重要。回想刘老当年做科研的情况,当时实验室条件很差,无法像手术室一样满足无菌条件,只能靠自己创造条件,每一步都要仔细,一个微小的细节不注意都可能造成实验失败。刘老时刻用老校长张孝骞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湘雅人,刘老在科研中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称为业界翘楚。由于条件艰苦,实验动物只能自己去抓,每次都是自己去抓兔子、狗,然后再去做实验。得到实验数据后,对于分析数据,得到结论都只能靠手写。在那个年代,没有资金,没有大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就连实验室条件也很艰苦,但刘老依然坚持了下来,并为我国的肝胆外科做了很大的贡献。和刘老当时比起来,现在的科研平台很多,大数据很全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做科研呢?

伉俪情深,相伴意长

刘老和她的丈夫已经结婚60多年了,刘医院的儿科谢振武教授,两位老人长期奋斗在临床一线,相互扶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在采访过程中,谢老走出房间,刘老走上前贴在谢老耳边说话。一旁的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见了两位老人年轻时的恩爱与甜蜜,真叫人道一句:天不老,情难绝!

湘雅医学院14级分会

来源

孙容丝

编辑

高雯

责编

csuxyjzt

.
1
查看完整版本: 湘雅老故事以爱为灯,点燃生命之光专访刘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