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多套房是什么体验?”这是最近知乎上一个浏览量超过万的话题。
其中一个回复获得高赞。答主抛出一个值得玩味的观点: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回复里,答主拿中美两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做对比,试图说明:某些国人把房子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实在很low,而美国年轻人所推崇的「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重要得多」才是应当被鼓励的。
不过,答主居高临下的态度引起了一些网友的不快,并被另一位答主用事实反驳。答主王骁认为,关不关心房子和中国人美国人没有关系,这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个人选择。
然而总有些问题不应被争论所遮蔽:如果不是房子,到底是什么定义你的一生?请在留言里分享你的观点。
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
房子教
文
知乎匿名用户
我不觉得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孩子有多厉害。大家大可不必羡慕他们。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
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到美国去之后,特别是考上了好的大学,整个人接触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国内的媒体,以及和完全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同学聊天,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个美国同龄人的话语和思维中,有5%的比例就已经很大了,大多数人是小于1%的,或者完全不考虑买房的。
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在美国一般城市,房子总价约等于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约等于10年的收入,比中国年轻人买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这样,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要花5年的收入来买一堆木头水泥砖头?我才不干呢。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01
有一位刚从中国来波士顿读书的同学,总是喜欢说自己家里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这是真的。但是来得久一点的同学们一般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呢?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穷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
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土著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
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
我之前和一个民营企业家聊天,我问她的追求就是多买几套房吗?她说不。她想了想,说,除了住宅还要买商铺还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投资股权赚更多的钱……
其实在我看来,她无法理解发达国家年轻人更高的追求,就像无法理解「房产」这个概念的土著兄弟一样。
这就像例子中的土著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去也是比房比车。就像中国人看那位土著兄弟一样,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的国际社会阶层。
有人会问,不比房子车子,那这一代的发达国家年轻人都比什么呢?
我经常试图解释他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大陆长大的同学基本都已经无法理解...或者他们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太虚了,太不刚需了。”
02
那么美国年轻人都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