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技创新,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中国卫生
TUhjnbcbe - 2022/11/6 18:53:00
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50130.html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传染性疾病作为人类共同面对的四大非传统安全威胁之一,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需要科技创新提升防控能力。年初,重大传染性疾病领域喜事连连,多位科学家创新成果受到嘉奖。诸位同行振奋之余,也在思考传染病防治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和缝隙。1月20日,《健康报》社联合相关医学科技机构在北京举办“年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以下是传染病防治科技创新论坛上的亮点整合。

“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

寻找新型病原体预警传染病

依据现在的科学技术,我们无法预测何时、何地,会发生何种新发传染病。传统应对传染病的策略是被动的:疾病出现后,研究和明确病原体,继而开展如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动物宿主、传播媒介等研究。未来是否对有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这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从野生动物和媒介生物切入,研究动物微生物群落,发现已知和未知病原体,发现新的细菌和病*,评估其对人类的致病、传播和流行风险,为预防控制未来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提供新的理论或学说。

年我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组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和病*病所、医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所和微生物所等单位的优秀科学家团队。我们利用五年时间,开展了对蚊、蜱、蝙蝠、鼠、热带高原野生动物携带的病原体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新发传染病的预警目录。

基于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4种新病原体,分别是山羊无形体、温州病*、旱獭埃希氏菌、喜马拉雅旱獭甲肝病*。以温州病*为例,我国科学家在浙江温州啮齿动物中发现并命名为温州病*。国外科学家随后在泰国和柬埔寨分离到该病*,在泰老柬交界区域发现感染者并研究了其病*感染的临床表现,为这种疾病的防控提出了预警和依据。

不仅如此,团队累计发现新病*余种,占全世界新发现病*数量的1/3。过去,绝大多数病*都由国外科学家发现。团队在野生动物中发现并命名了10种新的细菌,其中一些是以我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同时,团队首次在国内发现20种新的病原体,如在新疆喀什地区蚊虫标本分离到西尼罗病*,在贵州蚊虫标本分离到寨卡病*等;另外,还发现已知病原体新的动物宿主4个。

凭借这些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提出,我国存在17种新的传染病暴发风险,包括西尼罗病*、寨卡病*、山羊无形体、温州病*、艾尔博特埃希氏菌、类似SARS的新发冠状病*、西伯利亚立克次氏体BJ-90、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威兰斯纳疏螺旋体、猎户巴贝西虫、拉乌尔立克次体、新型疏螺旋体病-梅氏疏螺旋体病、立克次体XY99、沃尔巴克体、Tahyna病*、喜马拉雅型蜱传脑炎病*、喜马拉雅旱獭甲肝病*。

寻找事物背后的动因,重新思考研究策略,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团队发现有9种过去认为非致病的微生物均可引起人间感染。在对喜马拉雅旱獭粪便研究中我们发现,98%以上的细菌都是未知的,其中2种是年前分化的病*,人间感染情况依然未知,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由此可见,在自然界寻找新的病原体仍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

医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陈薇

埃博拉疫苗获批彰显大国担当

年埃博拉病*被发现以后到现在共有35次疫情,感染3多人,死亡多人。年是史上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一年,有多人感染和1多人死亡。以前都说埃博拉病*是游荡在非洲上空的幽灵,但是年第一次波及美国、西班牙、英国等。

我们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年启动,年获得国家“”计划支持。项目组先后在江苏泰州医药城和浙江大学完成了中国人群和在华非洲人群临床试验。临床要感谢朱凤才主任医师,他也是我国其他众多创新疫苗的临床负责人。在华非洲人的临床试验特别感谢李兰娟院士。另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康希诺生物公司,是国家千人计划海归团队,有20年以上的疫苗研发跨国经验,具有我国第一个生产病*载体疫苗的生产线。

年8月,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临床研究结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发表。美国NIH埃博拉疫苗研究者教授评述:这是国际上第一个针对当前埃博拉流行株(基因型)的疫苗。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团队赴非洲疫区进行埃博拉病*疫苗研究。这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国门开展临床试验。年10月,项目组正式启动在塞拉利昂的临床试验。这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在国外获得临床许可。非洲人群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发表在《柳叶刀》上。

非洲临床试验全部结束后,新药证书申报恰逢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药监部门在79天内完成全部流程,颁发了新药证书。这是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也是全球唯一获批新药的病*载体疫苗,标志着我国有能力在应急疫苗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更彰显了大国担当。

目前,产业化已经启动,今年计划将埃博拉疫苗做一些临床试验拓展,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我们也更期待国家能制定长效的科研资助机制,使传染病防控工作走得更远。

华大基因感染方向首席科学家

陈唯*

基因科技助力传染病检测

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创举之一,中国同步参与了该计划。基因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既能探索生命起源、演化及多样性,也能作为重要工具造福人类健康,为疾病提早干预或者治疗提供有效工具手段。在防控出生缺陷方面,已经惠及千万孕妈妈。在肿瘤早筛与精准治疗领域,让上百万的肿瘤患者及时享受精准治疗。而对于感染性疾病来说,促进了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

事实上,在传染病防控领域,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组学技术已经成为感染性疾病检测革命性的工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年发布了指南,专门将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新发传染病和未知感染疾病的检测。由于外来病原体的基因比人体本身基因变异导致疾病的基因变化多得多,因此基因技术非常适合用于将病*、细菌等御敌于机体之外。例如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防控中,基因科技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此外,早在年,我们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院一起合作,参与河南蜱虫病病原学调查。我们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快速确定了蜱虫病病原体新布尼亚病*,后面我们又进一步做了整个新布尼亚病*的进化溯源分析,发现该病*可能在年就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区,但被报道引起人类发病则是20多年以后。同样,年跟*科院合作,在应对德国大肠杆菌疫情中,基因科技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快速确定了*素基因。年埃博拉疫情的溯源与控制,基因科技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这个病*可能来自中非,首发在几内亚,5月传入塞拉利昂,且均为同一来源的人传人。实际上徐建国院士在发现四种新病原以及上千种新病*的成果报告中,也都离不开基因科技的助力。

最近我们积极和西藏卫计委,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助力包虫病的防控。西藏地区包虫病筛查在当地*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已经完成了全民覆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我们将进一步通过基因组学方法,协助西藏卫计委对早期感染或疑似感染患者做出快速诊断及分型,为采用新的防控和治疗措施提供有效支撑,配合好西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完成年~年的包虫病防治任务。

医院教授

李太生

艾滋病治疗“中国方案”可期

年我国报道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至今已有33年。从年我国开始全面启动艾滋病的免费治疗,年起艾滋病防治又持续得到“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支持,为攻克艾滋病瓶颈问题提供了支撑。

年,我们团队启动了国内首项多中心抗病*研究,确定了优选药物组合方案,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医院经验来看,过去7年,名患者长期随访仅7人死亡,治疗一年病*完全抑制率达到80%,可使严重骨髓*副作用降低5倍,费用降低79%。年该方案开始在临床推广。

“十二五”期间,由医院牵头,41家医院参与,建立了多个随访队列,搭建起全国性的艾滋病治疗网络,探索可持续性艾滋病适宜治疗策略,优化出适合我国的艾滋病抗病*治疗方案和经验,进一步攻克治疗的瓶颈问题。医院治疗病人超过4万人,治疗一年病*完全抑制率96.5%。该方案写入国家指南并在示范区乃至全国40多万名患者中推广治疗。课题组同时发现,我国男同性恋人群中,主要是X4嗜性*力更大的AE*株,需要尽早治疗。同时初步开展了艾滋病综合诊治,为降低重要脏器并发症导致的病死率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我国艾滋病治疗的难点是,我国性途径感染是艾滋病疫情主要决定因素,是预防干预研究的重中之重。同时,非艾滋病死亡增加,原发耐药比例明显增加;还有药物种类少,长期治疗带来副作用等问题。目前,国际关于艾滋病治疗研究的热点是慢性免疫激活和慢性炎症,长期成功抗病*治疗后,探讨非艾滋病直接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和机制,免疫重建障碍,根治艾滋病的策略,清除病*存储库。

因此,“十三五”期间,团队瞄准多脏器并发症导致的非艾滋病死亡,建立综合治疗模式。目前项目参与单位共计20家,覆盖10万余位治疗病人艾滋病综合治疗方案的优化及推广应用研究,建立例艾滋病病*感染者随访队列,以期年预期标志性成果并提出长期安全有效的“中国方案”。

艾滋病在今后五年左右应变成常态化、常规化管理,比如药物应该更多进医保目录。在治疗方式上,强调综合治疗,外科、手术室、眼科、麻醉科、心脏科都应加入,推广多学科合作模式。“十三五”期间,课题组也将探索艾滋病长期并发症的综合治疗模式,探索合并丙肝和结核病的新治疗方案和经验,有效降低免疫激活的新策略,搭建包括示范区在内的全国治疗网络,编写优化抗病*治疗国家指南,推广应用,从而引领中国乃至世界艾滋病治疗。

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谢东

抗艾药物呈现多个发力点

目前,抗艾滋病治疗药物国际上共有六大类29个药物及多个复合制剂,它们为抗击艾滋病做出巨大贡献。国内注册的抗艾药物现已有22种,其中免费艾滋病抗病*药物仅8种,少数进口药需患者自费,品种缺乏,可选择治疗方案有限,自主知识产权抗艾新药或复方为零。尽管如此,我国的治疗水平仍接近发达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

全球艾滋病治疗都面临着耐药、不耐受和每日给药带来的不便。新作用机制药物、长效注射药物、免疫治疗、功能性治愈、预防疫苗成为全球的发力点。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年预测,年将开启长效注射药物时代。很多学者也认为,联合抗病*药物的免疫疗法有很大前景,有可能颠覆目前的治疗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长效艾滋病病*注射新药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年我国自主研究的艾博韦泰在中国开展一期临床试验,当时全球只有四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艾博韦泰第一个申报新药,现已有十几个品种在不同研发阶段,长效注射剂降低给药频率,更可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艾博韦泰采用全新靶点,在设计上进行修饰,使半衰期在患者体内达到12天,并保持了多肽的抗病*活性。年在重大专项支持下,医院吴昊教授领衔,开展了全球第一个两药配方长效抗艾滋病药物三期临床试验。按照国际标准,入组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用艾博韦泰替代了两个核苷药物。结果显示,试验组药效与标准二线三药方案相比等同或更优,现已向国家食药监局提出新药申请。

研究发现,仅有不到5%的艾滋病病*阳性感染者在感染2年~3年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强效抑制体内病*复制。因此开发出广谱中和抗体成为另一热点。目前由洛克菲勒大学的迈克尔·纽森维戈教授发现的3BNC,是进展最快、疗效最好的新药之一。它是从对一位艾滋病病*感染者单B细胞克隆而得到的全人单克隆抗体。研究显示,3BNC+两个广谱中和抗体联用,可以使猕猴血浆SHIV病*56~天检测不到。该药已在美国完成3个临床试验,共名受试者参与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良好。在抗体领域,我国清华大学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也进行了多年研究,有非常好的候选物,计划在年开展使用广谱中和抗体的人体临床试验。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高强

手足口病疫苗实现“中国创造”

目前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每年发病例数、报告例数大概万例。年~年已报告手足口病约万例,死亡多例。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EV71、CA16,其他还包括CA6、CA10、CB3、CB5、Echo30等,重症和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引起。

年起,国内已经有几家企业在针对EV71病*开发疫苗。国内三家疫苗企业,经过8年时间,终于找到保护孩子的最有效手段——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肠道病*71型灭活疫苗。

三家企业对30人进行疫苗免疫后,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一年的保护率达到85.4%~97.3%;对EV71引起的住院手足口病的保护效果%;对EV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效果%;疫苗免疫后第二年的保护效果为93.77%~98.2%,第5年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第2年,表明疫苗具有免疫持久性。这意味着,中国EV71的疫苗有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如扩大接种率可以减少由EV71引起的轻症或者重症死亡数量。同时,EV71疫苗有效抗体持续时间可达5年。5岁以上的孩子发病比例已经很低了,如果持续5年的话可以有效保障儿童的健康。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年监督评估评价报告指出,EV71疫苗的上市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引起的死亡病例,显著降低*府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疫苗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里程碑式产品。

目前,开发联合疫苗是国际研发趋势。研究方向包括灭活疫苗和VLP疫苗两类,几十家公司都在开发。EV71疫苗与乙肝或者流脑疫苗联合免疫的时候没有安全不良反应,这也为未来EV71疫苗与其他疫苗联用起到提示作用。更加可喜的是,手足口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相对容易,有望加速研发以EV71、CA16、CA6CA10等的联合疫苗,提升疫苗保护的病原谱。同时应该继续开展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的病原谱及流行病学的趋势监测。因为,疫苗应用可能导致病原谱进一步发生漂移,原来不显眼的病*变成新的*主引发手足口病,因此需要为疾病控制和疫苗研发提供更多的数据。

文/健康报记者王潇雨

图/健康报首席记者高丽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创新,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中国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