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化是一个过程,不是突然发生的。多份学术报告和文件亦表明,“激进化”没有单一的“根本原因(rootcause)”和途径,而是视乎社会生态和与个人行为的互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要探讨激进化的成因,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结构性风险因素”,即一个地区深层次存在,会令出现激进化的风险增加的因素;一个是“促成因素”,即有利激进化出现的因素。
结构性风险因素(structuralriskfactors)
一个社会的有机组成十分复杂,而经年累月后,一个地方或会出现短期内难以改变或疏导的深层次问题。若这些问题有导致“激进化”的风险,我们则称其为“激进化”的“结构性风险因素”。需要强调,这些“结构性风险因素”并不必然导致“激进化”;而一个社会存在“深层次矛盾”,也不是合理化社会出现暴力行为、极端主义行为的理由。
本节整合和梳理“结构性风险因素”的目的,是希望指出某些社会条件的出现,会增加“激进化”出现的风险,甚或导致社会大众均不愿见的暴力和极端行为。因此,社会须及早正视这些结构性因素,作出应对。
经济下行、社会缺乏上流机会
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向上流动性低,即不能为青年提供良好就业机会、未能降低贫富悬殊和失业率,一般市民未必能完全掌握背后复杂的成因,反而可能将经济疲弱的情况简单地归咎于*府的无能,从而削弱*府的合法性。
一方面,*府缺乏威信会导致施*有效性减弱,继而进入(合法性和施*有效性均下降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缺乏正当就业机会使失业者更有可能加入极端主义或暴力组织,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失业(尤其是青年)的问题,会导致有关人士感到被社会疏离,并造成一种负面情绪的积累,成为“激进化”的开端。统计数据显示暴力与收入不平等有明显的正向关系。特别在较贫困的国家,大规模失业问题是极端主义组织扩大其招募的“良好契机”。一些研究指出,伊斯兰国向其“战士”的支薪达到每个月五百元美金——这对很多贫困人口而言是相当吸引的“回报”。
联合国报告指出,伊斯兰国“战士”的“月薪”达五百元美金(折合近港币四千元),对于不少生活在贫穷线下的人口而言,已经是相当吸引的“回报”。图为年,伊斯兰国“战士”在攻占城市后,在街道上巡游。图片来源:Reuters/Stringer
*府未能为民众提供普及的基础社会服务,例如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基础教育等,是暴力极端主义组织滋生的一大重要条件。在不少地方,恐怖主义组织确实成功为他们的支持者(甚至普通群众)提供水源、粮食、教育、住宿、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卫生和安全保障。久而久之,群众会越发依赖这些恐怖主义组织为其提供基本社会服务,一方面使得这些组织在群众心目中“合法化”,另一方面大大降低*府的可信性和支持度。因此,当*府未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社会需求,被极端主义组织“乘虚而入”,激进思想很容易在群众之间大规模传播。
与塔利班有联系的摩洛哥伊斯兰战斗组织(MoroccanIslamicCombatantGroup)大量地在当地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的贫民窟招募教育程度低的青年人;而在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极端主义组织的中坚分子大部分均为无家可归、失业、未婚、且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年轻男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非洲极端主义的路径》的报告中指出,缺乏基础教育的人较容易受到激进和极端主义思潮的影响。相对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知道应如何参与社会运作,并且明白尊重社会上多元声音的重要性。
当然,踏上“激进化”路径的人并不局限于贫困人口。有不少(尤其在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走向极端主义思想,甚至最后成为恐怖分子的人,亦有出身自中产或以上的良好家庭背景。
以阿尔盖达组织为例,无论是其领导人抑或是大部分积极分子,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出身中产家庭。美国恐怖袭击主谋、阿尔盖达组织领袖的本?拉登曾任其家族企业的总工程师,而其继任人扎瓦赫里(AymanalZawahiri)亦拥有医学硕士学位,是一名外科医生。内部*治环境改变、认为自身公民权利被剥削
很多暴力极端主义群体的核心思想均与他们所认知或相信的社会不平等与腐败有关。尤其是一国之内进行*权更替的时候,这些群体及其支持者容易产生挑战现行制度的想法,通过社会运动、游行示威的方法表达*治诉求,希望以此重组社会秩序,对既得利益重新进行分配。
对*治现状和规则的不满更是导致激进暴力行为的一大因素,“阿拉伯之春”或更广义的“颜色革命”)则是非常经典而且为人熟悉的历史事件。
受到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成功的影响,年初埃及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示威,抗议公民缺乏自由选举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国家*治严重腐败、并要求时任总统穆巴拉克下台。据媒体报道,四天的示威浪潮造成至少名示威者死亡,超过名警察和名示威者受伤。
年初,埃及维权人士与大学生为纪念扳倒前总统穆巴拉克一周年发动罢工、罢课和示威抗议,表示国家状况仍未改善。之后的总统选举旋即由代表穆斯林兄弟会的穆尔西上台,但不久后叙利亚将穆斯林兄弟会列为非法组织,引起年埃及与叙利亚断交风波。事件又紧接着酿成大规模街头抗议和暴力流血冲突;*方发动*变推翻穆尔西后,冲突进一步升级,不同的武装团伙甚至阿尔盖达组织也趁乱加入“战团”,造成许多人命伤亡、财产损失、建筑物受到破坏。
事件最后由*方大规模清场,埃及卫生部报告一系列冲突最后造成死、近人受伤,而这次事件也成为年埃及人推翻穆巴拉克*权以来死伤最惨重的示威冲突。
年至年期间,埃及爆发多次大规模暴力示威,造成多人死伤。图为参与年埃及暴力示威的人士。图片来源:Reuters/MohamedAbdEIGhany
除了国内*治环境变化引起的冲突以外,复杂的历史和外部因素,例如殖民历史的遗留问题或国际*治局势改变的影响,亦容易引起内部矛盾、利益冲突或权力纠纷,矛盾升级下容易激化成暴力。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位处于澳洲大陆北面的新几内亚岛(西部,分别属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和西巴布亚省)一直被当地的巴布亚分离主义所困扰。其起因是印度尼西亚于年承继荷属东印度独立后,荷兰拒绝交出荷属新几内亚,并在当地推动新几内亚人独立建国。年起,荷属新几内亚交予联合国托管,而年的公投则顺利将新几内亚并入印度尼西亚领土。然而,有声音质疑该公投属于黑箱作业,拒绝承认公投结果;自此,以脱离印度尼西亚统治、独立建国为目标的分离主义组织“自由巴布亚运动(FreePapuaMovement)”成立,并于西新几内亚开展持续多年的武装抗争。
多年来,相关冲突并没有缓和的迹象,据媒体报道,近年印度尼西亚警员以种族歧视话语侮辱巴布亚学生,导致暴力冲突爆发,而年更发生数宗巴布亚人疑被当地警方枪杀的事件,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亦对此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