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务人员零感染,中国援非医疗队是怎么做到
TUhjnbcbe - 2022/11/23 21:06:00

年3月以来,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等国先后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截至年4月,已造成多人感染,多人死亡。中国*府年4月启动援非抗疫行动。中国广大医疗人员不避艰险,与非洲兄弟一道投入了抗疫斗争。

时时刻刻面对传染性极强的埃博拉病*,为了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中国援非医疗队都做了什么?从《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一书里,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11件防护用品,36道穿脱流程——解放*第医院援塞医疗队队员们冒着35℃以上的高温,身着11件防护用品,强化36道穿脱流程的训练。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一套动作每天重复数十次,最终87名工作人员经过严格培训,逐一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组织塞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培训……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医护人员在30多摄氏度的炎热天气中,持续一个半小时接诊,其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稍微动几下,身体就立马被汗水浇透,衣服、头发紧紧贴在身上、脸上,这对医护人员体力消耗很大。笔者看到,当大家回到缓冲区域时,都浑身大汗淋漓,口罩、衣服全部湿透,连防水雨靴中也能倒出汗水。每次脱下厚厚的防护服,都深深体会到自由呼吸竟是如此酣畅………笔者细数了一下,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共有11件,除了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还有隔离衣、手套、防水雨靴等,穿有13道流程,脱则多达23道流程,每脱一件防护用品都要用消*液对手进行一次消*,并严格规定了包括从上到下穿戴、口罩先戴后摘、穿脱不颠倒、行走不反向、脱防护服忌抖动等10条原则。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前,严格按照流程互相提醒、检查和监督穿戴防护用品“防护用品精细的穿脱流程及严格的区域管理,是避免交叉感染、保护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关键所在。”防控组组长贾红*说。在他的指导下,笔者足足花了20分钟时间才将防护用品穿戴好。经过一番严严实实的“包裹”,不到10分钟,笔者身体已开始微微冒汗,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就算做足了防护功课,也不能掉以轻心。”护士孙娟告诉笔者。为确保万无一失,医护人员每次进出病房至少两人同行,以便互相检查和监督。笔者发现,“钻进”防护服后,大家根本辨认不清对方是谁,只能透过防护面屏和护目镜四目对视。改良设计了独特的27步PPE穿脱流程——第三*医大学援利医疗队毛青,医疗队首席专家,51岁的贵州硬汉。年8月第一次抽组时,第三*医大学报送的两人名单中就有他。毛青和医疗组组长吴昊是最先到利比里亚“踩点”的人。在医院担任感染科主任的毛青,亲身感受到“埃博拉”——这种致命病*在这次爆发中的“强大威力”,亲眼目睹大批同行在与病*的搏斗中,被击中打倒。回来后,他就带领专家组马不停蹄地做诊疗方案,制定诊疗规划,实施专业培训,为“打胜仗、零感染”抢得先机。在援利医疗队里,所有医疗行为也都需要这位首席专家“最后拍板”。这是医疗队集体科学的谋划——中国ETU共设立分诊、留观、治疗、医技保障和卫生防疫等运行科室5个,设立诊疗专家组、防护督导组、教学培训组、心理服务组等专项管理小组4个,制定核心医护制度28项,诊疗操作规范27项,各类应急预案11个。其中创立了医护卫混编、梯次进入病房等工作模式。对接利比里亚国家埃博拉指挥体系,完善接诊转诊、病例上报、流调追踪、感控审核、尸体处理、抽血送检等外部程序6个,畅通了医疗收治的内外部工作机制,各项工作有效有序。这是医疗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医院抗击SARS的防控经验,研究分析国际上医务人员感染埃博拉的实例教训,同时参考塞拉利昂留观中心的防护措施,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板房式结构诊疗中心的防护措施。包括PPE(防护服)穿脱流程、分区隔离收治制度、分区分级防护标准、有创操作防护制度、消*液配置及监测制度、防护督查制度等9项防护制度,手卫生、地面消*等13项技术规范,工作人员感染暴露处置等3项感染处置预案。尤其是改良设计了独特的27步PPE穿脱流程,自制了连接帽和靴套,调整了穿脱顺序,增加了防雾剂喷洒,有效地改进了防护效果。建立的防护专项督导制度,做到了全程、全时、全要素的督查与管理,发现并纠错余次,有效发挥了前哨尖兵的作用。战斗很快打响。进入病区,需要穿戴护目镜、口罩、防护面屏、内外手套、防护服、靴子、靴套等11件防护用品。整套PPE,“穿”需要20多分钟,“脱”则至少30分钟,队员们穿了脱、脱了穿,稍有大意,病*就可能乘虚而入;没有现成的医疗经验,没有被实践证明切实管用的药物,在“高*”条件下,除了对病人进行血液检测,确定埃博拉病*是阴性,或者是阳性,其他任何“检验”都是不被允许的,医疗队员都要像“老中医”那样,“实践出真知”、“摸着石头过河”;高温高湿环境下,队员的汗水、能量迅速流失,体力透支使抵抗力下降,却不存在任何迅速补充消耗、有效提高免疫力的灵药……示范教学面对种种艰难,首席专家毛青提出了八个字“坚定、严谨、团结、务实”——“坚定,我们身后有祖国的支持,我们是*人,要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面对挑战敢于‘亮剑’;严谨,我们一定要做到每个细节、每个步骤都按规定程序办;团结,在任何时候都注重发挥集体的力量;务实,实事求是地做事。”这八个字,后来被贴在了SKD体育场的墙上,是提醒,也是激励。在ETU全面运营前,医疗队在合理分工名队员的基础上,还先后雇用了80名利方工作人员,均接受了强化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上岗,实现了与我方医疗队员混合排班、无缝协作。同时,根据不同任务阶段需要,及时进行多次人员调配,包括扩增卫生防疫科,打散治疗二区混编入其他科,将治疗病区与留观病区混合排班,消*保洁员统筹调用等,把有限的人力用到了最关键的地方,提升了整体运行效率。…………全套的防护服,穿上工作两小时就是极限了。紧紧包裹身体的防护服里,汗水从头流到脚,以致浸满整个鞋底;防护口罩两个小时就会失效,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湿透的口罩透气性大大下降,就像一层湿纸巾紧贴口鼻,让医疗队员处于一种严重缺氧的状态,头脑“短路”、眩晕,甚至出现窒息;含氯消*剂浓度高、消*效果好,可喷洒在身上,却对人体黏膜损伤很大,许多队员一闻到浓烈的刺激气味就开始咳嗽,一位队员甚至由此诱发了急性哮喘。很长的一段时间,队员们结膜充血,晚上一躺下,营房里传出的都是此起彼伏的剧烈的咳嗽声。有的队员甚至咯血。即使如此,医疗队员中也没有一个人退缩。按医疗队的制度,一天三次查房,每一名队员每天只能进病区一次,但队员们却屡屡“犯规”。在最紧张最繁忙的那几天,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人进入病区,平均一个队员每天要进去两三次。穿防护服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可是连毛青都曾带头“违反”,他和几位医生、护士长在病房里一待就是三个小时。10天里,儿科医生陈盛每天早上“交班”就像走上了战场。“交班”时就要计划好,走进病房带哪些东西,做哪些事,否则,在病房待久了就会缺氧,头脑一片空白。从病房出来,就已耗尽全部体力,灌下一瓶矿泉水,勉强挪动着冲完澡,就全身瘫软如泥、不能动弹了。有一天晚上,他和护士们半夜12点开始给孩子补液,到次日早上八点,期间一共进去三次,每次两个小时,连续三次穿脱防护服。婴儿最终因脱水休克不治,陈盛医生难过得一天没有吃饭。抗击埃博拉的战斗,是拉锯的、持续的。但死亡,又总是难以避免。队员们一直努力着,如一位医者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疗队一位名叫向德栋的病区主任说:“看见病人在监控画面上痛苦地翻滚、呼吸困难,我不去救,心里怎么也过不去。除非我看不见这一切,只要我看见了,就一定义无反顾。”朴实的话语,讲透了所有医疗队员“救死扶伤”的单纯心态。为了给重病人输液,三批队员先后进入病房忙碌了一个晚上。病人处于休克状态,血管壁塌陷,针扎不进去。第一批队员在护士长王丽慧的带领下进去,她们穿着三层防护服,戴四层手套,行动迟缓,操作十分困难。先握住病人的右手,消*,找血管,穿刺,没有回血;再试,仍不见回血。然后,在指挥室指挥员的提醒下,绕到病床另一侧,拉起病人的左手,隔着厚厚的护目镜,费力地观察、辨别,重复上面的动作,同样没有成功……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装备,哪怕是平时最简单、最熟悉、最细小的动作,也要重复多次。时间一点点流逝,队员们身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口罩被汗水打湿后紧贴着脸,呼吸困难,几近虚脱,最终因严重超过规定时间,队员自身面临危险,被指挥员强令撤出病房。第二批队员进去,同样的步骤,同样的操作,尝试了更多部位,右手手背,左手手背,肘弯的静脉血管,左脚踝,右脚踝,都没有成功。接着,第三批队员进入病房,继续行静脉穿刺,最终才建立起了静脉通道。而此时已是翌日清晨。埃博拉病患的呕吐物、腹泻物、排泄物有着极高的感染风险。医疗护理,病人大声咳嗽、呕吐,距离队员脸部、手肘不到20厘米;病人频繁腹泻,尿不湿和床单半天就要更换一次;给小孩换尿不湿简单,可一个成年人体重至少多斤,医疗队员照样帮他翻身、更换。病人凌晨3点要喝水,虽然还有两个小时就有护工进入病区,可医疗队值班护士长陈红依然花上将近半个小时,换上整套防护服,就为了及时给病人带进一瓶水。…………张竹君是一位80后医学博士。他与其他两名防疫队员和十余名当地聘用人员组成的医疗废物处理小组,承担医疗垃圾收集处理、遗体搬运等工作。每天,进入病区收集医疗垃圾,然后焚烧。这些医疗垃圾极具传染性,每个步骤都必须小心谨慎:喷洒消*、密封检查,喷洒消*、转运,再喷洒消*、焚烧。收集转运上百袋医疗垃圾,大约40分钟,焚烧完需要三个多小时。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雾蒙蒙的护目镜,浓烟、令人作呕的异味,多度的炉温1米开外就能让防护面屏变形,辛苦自不必说。焚烧医疗垃圾培训还有一些队员,在原单位是护士长。在抗埃一线,负责清洗防护靴。这些雨靴是病区医护人员重复使用的,属重度污染物。她们在消*清洗靴子时,需穿上防水、防腐蚀的*色化学防护服,因此被队员们亲切地叫作“小*鸭”。唐棠、肖利就是其中的两位。她们率领八名护理姐妹,组成了洗消小组。她们每天早上来到工作区,穿上防护服,俨如外星人——*色的化学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面屏、橡胶手套、防水围裙,身体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上百双靴子堆积在一起,一只一只地刷洗,然后浸没在消*液里。一个小时后,捞出用清水漂洗两次,再拿到室外烈日下晾晒。重复的动作,不停地清洗。唐棠说,感觉时间都停止了下来,听不清周围的一切,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心跳和呼吸,汗水顺着脸颊流到脖子,一直往下淌,直到流进鞋子里。洗完一批靴子,大约需要三个多小时。一层一层脱掉防护服,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能拧出水来,脸颊也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出了深深的印痕和密密麻麻的花纹。因为体力消耗过大,瘫坐在椅子上,根本不想说话。稍微缓过劲儿来,就尽快补充水分。每当这时,她们感觉能自由地呼吸,是多么愉快的事啊。他们,默默无闻,却维系着“打胜仗、零感染”的关键环节。他们每天进入病房,采取血液标本,送检。血液是最可怕的传染源,他们必须十分小心。他们每天对进入病房和需要严格防护的队员进行督查,从穿脱防护服程序到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不放过,严如包公。他们,铸牢官兵心理盾牌,提升“看不见”的战斗力。*节选自《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

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

作者:本书编写组出版发行: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时间:年11月ISBN:-7---9

定价:48.00元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务人员零感染,中国援非医疗队是怎么做到